上海

“做一天黄浦学生”,续写沪滇、沪渝山海教育情

上海黄浦     2025-07-18 12:32:37

近日,“志在万里”青少年公益职业体验营在上海开营。活动响应国家乡村振兴和东西部协作号召,召集了来自云南、重庆、山西等中西部协作和对口支援地区和革命老区七校的86名准初三学生和14名青年骨干教师,其中包括来自拉祜族、哈尼族等7个少数民族的13位师生,开启为期9天的职业体验公益活动。

在黄浦区教育局的支持下,黄浦区教育系统“师说”理论宣讲团组织师生走进上海市卢湾高级中学、上海市第八中学、中华职业学校,体验一天黄浦学生的生活。

7校学生体验做一天黄浦学生 

深入体验“做一天黄浦学生”

为了让重庆市万州上海中学、山西省忻州市静乐县第三中学和长治市武乡县监漳镇中学的同学们有更好的体验,上海市卢湾高级中学准备了多门重量级特色课程。在这里,同学们第一次接触了AI钢琴,第一次与“上春晚”机器狗握手,体验紧张刺激的机甲对抗赛,探索智能图书馆的便捷,亲手感受“非遗”手工的独特韵味,走进“金融数学”的智慧迷宫探寻经济密钥。“第一次”接触的背后,是卢湾高级中学“科学教育树人,人文精神立魂”的办学理念,校长何莉说,“我们会第一时间把前沿科技带回学校让学生们进行体验学习,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并派专业的老师进行指导,做一些前沿的科技课题,大家可以一起参加比赛,有所收获。”

学生在上海市卢湾高级中学体验特色课程

在黄浦区合作交流办的牵线协调下,上海市卢湾高级中学与重庆市万州上海中学已缔结16年友谊,栉风沐雨,携手同行。这次体验活动,又进一步打开了结对共建的新思路。

在拥有164年悠久历史的上海市第八中学,“师说”宣讲团戚黎豪老师带领重庆市万州新田中学和山西省高平市石末初级中学的同学们在校史馆中探寻往昔。随后,大家在化学实验室亲手尝试“蓝晒实验”,揭开幕后奥秘;在体育活动中感受“击剑”的格斗魅力并接受“科学健身”的专业指导;更通过虚拟直升机、游轮驾驶以及VR互动,驰骋于科技创新的前沿。从理想信念熏陶、科学实验探索、体育专项锻炼到科技创新实践,学子们全方位、沉浸式地领略了上海市第八中学独具魅力的八门特色课程。

学生在上海市第八中学体验特色课程

“原来课本之外的东西这么有趣,我在家乡从来没有上过这样有意思的课”,在有着107年历史的中华职业学校,来自云南省普洱市澜沧拉祜族自治县第一中学王瑞在体验了“数字虚拟人VR动画和动作捕捉”课程后收获满满,兴奋地讲着“希望能把这些VR体验带回家给小伙伴看看。”

学生在中华职业学校体验特色课程

云南省普洱市澜沧拉祜族自治县第一中学和昭通市盐津县第三中学的同学们在黄炎培校史馆触摸职教发展的时代脉搏,于“城市之心”的演变故事中读懂脚下土地的厚重历史。随后,孩子们体验了智能穿戴设备的交互,制作非遗旗袍盘口,并第一次喝上了自己亲手制作的咖啡,吃上了亲手制作的香蕉蛋糕。

从坚定理想信念、深耕职业体验到守护非遗文化,同学们在一脉相承的匠心锤炼中,感受职业教育薪火永续、杏坛技艺长青的魅力。副校长施晓燕作为中组部首批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教育人才“组团式”帮扶团队成员,曾在澜沧支教18个月,得知澜沧的孩子们要来,别提多高兴了,她一眼就认出“这个孩子是佤族的,那个孩子是拉祜族的”。同时,远在云南的黄浦区援滇干部、挂职澜沧拉祜族自治县委常委、副县长禹旭晨,也时刻牵挂着同学们。

在沪滇29年,沪渝33年的支援协作中,交流合作、优质资源共享是沪滇、沪渝教育协作的重要方式。在组团式教育援滇出发之际,将云南、重庆的学生请进来,折射出的是黄浦区教育帮扶工作不断深化的内涵化与长效化探索。教育帮扶,早已超越了单向输入。它一方面“走进去”,倾力打造“带不走的队伍”,为当地提供全方位支持;另一方面“请出来”,精心培育“带得走的种子”,让孩子们在上海黄浦的沃土中,拓宽视野,点燃梦想。

澜沧实践:从“靶向课堂”到“文化内生”

“你看,这是我们新建成的‘申澜创智楼’,其实因为有上海对口的帮扶,我们的条件真的比你们想象中好太多了。”澜沧一中教师于宗杰自豪地向其他老师展示着照片。该项目是2024由上海市东西部协作资金支持的“组团式”教育帮扶综合提升项目,集信息化录播教学、理化史地数字化教学、数“智”赋能图书馆、心理咨询培训于一体,打造的立体化学习成长空间。

云南省普洱市澜沧拉祜族自治县第一中学内的“申澜创智楼”

澜沧一中2022年被列为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校,是首批由黄浦区教师团队对口开展组团式教育帮扶的学校。黄浦区选派敬业中学副校长吕宁带队驻校帮扶,引入上海“导学案+二次备课”模式。吕校长带领团队,结合澜沧文化特色进行本土化重构,成立“青年教师发展共同体”,并与上海敬业中学、市南中学深度结对,创新实施“1+1+X”导师制,重点培养了40名骨干教师,学校高考本科率三年提升217%,成功实现了从“靶向课堂”到“文化内生”的蜕变。

万州情缘:跨越山海育英才

同饮一江水,沪万心连心。二十余年的接力前行,黄浦区与万州区的智力帮扶和教育合作从未间断过。

“你们学校明明在重庆,为什么叫上海中学?”体验营里的学生好奇地问起。万州上海中学的前身是1945年创办的“四川省万县市第五中学”。1998年,学校搬迁后更名为“重庆市万州上海中学”。新校区的建设伊始,便得到了上海市的对口支援,建成的首栋教学楼由上海援建,并被命名为“上海楼”。

重庆市万州上海中学内的“上海楼”

在塑胶运动场、学生食堂、学生宿舍等硬件设施建设以及常态化的教师跟岗培训、送教送研等方面,上海持续给予大力支持。历经二十余载的不懈携手努力,学校实现了从昔日的“薄弱学校”到“市级重点名校”的跨越式提升。2022年5月,校园内落成“黄浦广场”,无声地诉说着师生对上海黄浦区人民的深切感激。而在另一所受援学校——万州新田中学,其校园内的“黄浦图书馆”,同样见证并展示着黄浦区对口援助的印记。

重庆市万州新田中学校内的“黄浦图书馆”

双向奔赴:教育基因的重组与升华

帮扶不是单向给予,而是双向成长。当澜沧教师将上海教案巧妙“绣”进拉祜族纹样,当万州少年在校园耕读园里种下希望的柑橘苗,当卢湾高中的课堂引入三峡移民的真实案例——黄浦与澜沧、万州的教育协作,早已超越了资源的单向流动,升华为教育理念与实践的深度交融与基因重组。

这短暂一天的黄浦学生,实则是一场浓缩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与区域共荣的微观实践:它以开放的姿态,为远方的少年推开“未来之窗”;而上海师生在这场山海对话中,亦重拾教育的初心:真正的优质资源,从不是孤芳自赏的盆景,而是甘愿成为托举万千星辰的广袤夜空。这种体验营的模式,悄然构建起“体验-立志-成才-回归”的育人闭环,培育“有理想、有视野、有能力、扎得下根”的未来栋梁。

教育的星火,正以“黄浦”之名,点亮山河褶皱处的课堂。黄浦区在教育帮扶中探索的可复制的发展模式,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我们相信,在不远的将来,澜沧一中的课堂上,王瑞的同学们也能亲身感受到前沿科技的魅力,梦想的种子将在更广阔的土地上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据悉,2025“志在万里”青少年公益职业体验营“做一天黄浦学生”活动,由上海直品公益基金会发起,联合上海市黄浦区教育局共同主办,上海市黄浦区教育基金会、上海市黄浦区教育系统“师说”理论宣讲团等单位协办,并获得了上海市人民政府合作交流办公室、上海市援滇干部联络组、上海市援万州干部联络小组等指导和支持,30余家公益伙伴、77名高校和中学生志愿者加入了这场跨越山海的双向奔赴。

文/王菁 胡潇澜

图 / 直品公益基金会


责任编辑: 施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