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志双扶谱新篇、写好“黔行笔记”、雪域高原“山海情”……走近这些“博士服务团”
上海市教委政务微信“上海教育” 2025-07-01 11:50:09
为全面深入贯彻全国和上海市教育大会精神,准确把握教育强国建设重大战略部署,聚焦建设“五个中心”和高水平人才高地重要使命,深入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市教卫工作党委、市教委(简称“两委”)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做好新时代人才工作的重要思想,做精本土培育、做优青年培养,通过完善学科设置调整、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评价体制机制等,不断提升人才自主培养能力和质量,积极发挥教育对科技和人才的支撑作用。
按照中组部、团中央有关开展“博士服务团”的工作要求,为支持西部等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两委通过选派教卫系统优秀人才在当地“唱主角”“挑大梁”培养锻炼,充分发挥博士团成员专业优势,助力服务西部等地区教育、医疗卫生事业进步、乡村振兴和地区产业高质量发展。2024年,两委认真开展“第24批博士服务团成员”选派工作,教卫系统共选派12位优秀教育卫生博士人才,分赴新疆、青海、甘肃、贵州、云南、宁夏等地区,重点对当地医疗卫生、教育、乡村振兴和产业发展等领域给予服务支持。这些博士团成员们在外服务期间,勇于担当作为、理想信念坚定。今天,让我们走近第24批博士服务团成员们,感受他们爱国奋斗、吃苦耐劳、改革创新、砥砺奉献的崇高精神。
上海海洋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廖泽芳
山海连心践初心智志双扶谱新篇
2024年初,上海海洋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廖泽芳教授作为第24批博士服务团成员,跨越2500公里赴云南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挂职,担任州政府副秘书长兼商务局副局长。从东海之滨到西南边陲,从高校讲台到招商一线,这位经济学教授用专业与热忱,在红河大地上书写了一段动人的帮扶故事,用实际行动践行着“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铮铮誓言。
产业突围:架起东西部经济“连心桥”
“一头是中国经济的龙头上海,一头是建设我国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的云南,我希望,能让东部产业‘活水’滋养红河的发展沃土。”挂职伊始,廖泽芳教授就敏锐抓住红河州产业升级的痛点,积极沟通沿海地区物流、生物医药、电子信息、旅游、农业等相关企业,推进招商引资。目前,她引进的重点项目预计将拉动红河州中药材产业链年产值达20-30亿元,为边疆地区发展注入新动能。
智启深蓝:从边疆课堂到战略建言
廖泽芳教授在云南磨憨镇尚冈完小为孩子们授课
在磨憨镇尚冈完小,一堂《神秘的海洋与国际贸易通道》课点燃了孩子们眼中的星火。当廖泽芳教授通过数字渔业展示深海奥秘时,有孩子高声问:“老师,我长大能考上海海洋大学吗?”这声向往,正是她期待播撒的种子:不仅要让孩子认识海洋、了解海洋,更要激发他们探索海洋的勇气与梦想。她向边疆孩子描绘未来图景:“上海有海,更有能带你们破浪远航的‘大船’!”孩子们求知若渴的眼神,让廖泽芳教授深感教育帮扶的重要性。
挂职期间,她充分发挥智库专家作用,举办贸易形势与政策、经济高质量发展、口岸经济、中越关系解读等系列讲座,并主笔撰写了《强化软硬联通降本增效助推跨境物流高质量发展》等多篇报告;参与完成的博士团专题调研报告,推动“沿边产业园区体制机制改革”等建议写入州委深化改革文件。
沪滇同心:浇灌民族团结“幸福花”
2024年10月,在廖泽芳教授的积极推动下,上海海洋大学与红河州政府开展合作,双方就渔业产业人才培养、水产品加工贸易等领域达成合作意向。双方将以渔业养殖为小切口、以红河州企业为主体、沪滇合作为依托,努力打造具有国家影响力的红河州渔业养殖示范基地。
廖泽芳教授参与第24批赴滇博士服务团书屋捐赠仪式
“既要送理念,更要送方法。”廖泽芳教授创新帮扶模式,以大学生社会实践为突破口,组织上海学子深入金平县调研,该项目荣获“上海市知行杯大学生社会实践大赛”三等奖。
当廖泽芳教授行走在蜿蜒的国境线上,每一次边疆调研都淬炼成炽热的爱国课堂。她将所见所思融入沿边开放发展中,坚定地站在国家战略高度思考问题。
“红河就是你的家!”当地干部的这句话,让她倾尽全力推进每项工作。“我希望自己不枉来这一趟!”从黄浦江畔到红河岸边,廖泽芳教授用400多个日夜的坚守,诠释了海大人“把论文写在祖国江河湖泊和世界大洋大海上”的使命担当。正如她所言:“这不仅是帮扶,更是一场将个人成长融入国家发展的双向奔赴!”
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国际经贸学院汪建新
山海协奏、实践协作,写好“黔行笔记”
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国际经贸学院汪建新教授于2024年1月至2025年1月赴贵州财经大学挂职校长助理。“只有坚持开门办学,与高水平大学加强合作,才能提高贵州财经大学的办学水平,才能为贵州当地的学子提供更好的教育教学资源。”这是汪建新教授服务西部挂职锻炼的最大感受。
“林毅夫班”诞生记:携手北大开设新结构经济学实验班
2024年1月到岗后,汪建新教授迅速深入了解贵州财经大学的办学状况,识别发展瓶颈与潜在机遇。针对学校与省外高水平大学合作层次和合作质效有待提升的问题,主动牵线对接北京大学新结构经济学研究院,携手共建新结构经济学研究院,并联合举办新结构经济学实验班(林毅夫班)。
新结构经济学研究院举行推进会
汪建新教授牵头组建工作专班、制定方案,确定组织架构、管理人员、办公场所,并就举办新结构经济学实验班(林毅夫班)的招生工作、培养方案、师资力量、虚拟教研室建设等与对方深入磋商。2024年9月,新结构经济学实验班(林毅夫班)顺利开班,目前已招收本科生30人,贵州的学子在家门口就可以享受优质教育资源。
智库研究显担当:25万字解读贵州开放密码
既有“上海速度”,又有“上海高度”,这是汪建新教授的贵州财经大学同事们对他的评价。学校组建了内陆开放型经济研究院,汪建新教授带领研究院成员积极探索政校合作,与贵州省商务厅在决策咨询、智库建设、蓝皮书发布、课题研究、人才培养等方面加强交流与合作,工作效率让大家连连称赞。
在贵州工作期间,汪建新教授生活既忙碌又规律,每天早上6点起床,从7点开始全身心投入工作,一直要忙碌到深夜。他还利用假期加班加点,与内陆开放型经济研究团队深入开展交流研讨,聚焦贵州经济痛点、难点、堵点,指导撰写形成了一份25万字的《贵州内陆开放型经济发展报告》。此外,他带领团队成员与贵州省社会科学院等科研机构展开学术交流,提升团队成员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为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山海连心树情怀:传承红色基因助力东西部教育协作
在东西部教育协作的征程中,红色基因成为了照亮汪建新教授前行道路的精神火炬。
汪建新教授(左四)与博士服务团成员参观遵义会议会址
在探访遵义会议会址、四渡赤水纪念馆、中共贵州省工委旧址纪念馆等红色革命遗址时,他不断叩问初心、坚定使命。在深入调研贵州经开区、贵安新区、花茂村等基层时,他看到了贵州在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旅游产业化等方面的发展成就;在与群众面对面交流时,他看到当地老百姓生活发生的翻天覆地变化、祖国大地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丰硕成果。那些革命先辈奋斗的场景,与眼前百姓幸福生活的画面交织,让汪建新教授对参与到贵州围绕“四新”、主攻“四化”、建设“四区一高地”的实践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汪建新教授感言道:“投身高校管理工作,就像置身于服务人民的前沿阵地。无论是制定教育政策措施、推进高校项目建设还是解决教职工和学生诉求,都要始终把人民利益放在首位。”这种服务意识和责任担当将激励他在今后的工作中,更加努力地为人民群众办实事、办好事。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刘隽
传承弘扬“两弹一星”精神,谱写雪域高原“山海情”
从黄浦江畔到祁连山下,从繁华都市到偏远小城,500多个日夜,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刘隽教授用满腔热忱,在雪域高原,传承弘扬“两弹一星”精神,把沪青“山海情”播撒在青海大地。
身体力行,传承弘扬“两弹一星”精神
2024年初,刘隽教授入选中组部第24批博士服务团,挂职任青海两弹一星干部学院副院长。初来乍到,青藏高原恶劣的气候就给了他一个“下马威”,缺氧让人喘不过气,头痛、胸闷、腹泻、难眠成了家常便饭。但他没有丝毫退缩,开始了边工作,边与高原反应搏斗的抗争之路。为了深入了解“两弹一星”精神的精髓,刘隽教授上草原、进遗址、查资料,行程近千公里。他说,这里处处可以感受到,在艰苦卓绝的环境中,航天人的无私奉献让新中国挺起了骄傲的脊梁。这些丰厚的精神收获,也为他在青海两弹一星干部学院的工作赋能。他与学生交流心得,与教师促膝长谈,把每一个问题都记挂在心间,在短时间内形成了20余项工作清单和重点任务。
革故鼎新,助力教育事业创新发展
刘隽教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开拓创新,勇挑重担。一年多来,他积极牵线搭桥,汇聚沪青两地资源,在推动课程开发、阐释研究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针对学院青年教师多、理论基础弱、实践经验少的情况,他组建教研小组,亲自示范,手把手带领本地教师边研究,边开发课程。功夫不负有心人,当年轻的藏族教师自信地登上全国性学术讲台并载誉而归之际,当神舟飞船总设计师戚发轫院士等功勋专家对学校的教学成果赞许有加时,他说:“所有的疲惫都化作欣慰。”
《青海新闻联播》报道刘隽教授传承弘扬“两弹一星”精神工作
这一年,在刘隽教授的助力下,青海两弹一星干部学院教研工作交了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先后实现了第一门“全省干部教育教育好课程”、第一个省级教育科研规划课题、第一个省级智库联盟重大课题、第一项理论阐释研究成果奖等“零”的突破,各类教学科研资政成果实现突破性增长。
熠熠生辉 “上海元素”打造红色思政课
作为一名思政课专业教师,刘隽教授敏锐捕捉当地丰富的红色思政资源,打造“金课”。他将在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思政课堂上积累的丰富教学经验,与“两弹一星”精神有机融合,红色基因在“上海元素”的加持下熠熠生辉。这一年,刘隽教授组织拍摄的“两弹一星”精神红色思政课,开了青海电视思政课的先河;他开设的“‘两弹一星’精神”“新时代新家乡”等主题思政课工作坊,成为青海思政教育新名片。
刘隽教授组织拍摄“两弹一星”精神红色思政课
点滴星光,汇集耀眼灯塔。2024年底,当得知青海理工学院的筹建亟需人手,为了这个几代青海人的梦想,他积极响应号召,毫不犹豫地延期一年,再次踏上新征程,用实际行动践行上海教师“缺氧不缺精神、艰苦不怕吃苦、海拔高境界更高”的承诺。
素材由相关学校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