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

“红色引擎”驱动“产业列车”,上海电机学院以“党课+”推动新质生产力人才培养

上海教育新闻网   刘时玉   2025-07-03 18:02:48

七月的上海电机学院,火红的党旗与闪着金属光泽的机床交相辉映。在建党104周年之际,一场别具一格的“伟大工程”示范党课正在进行。如何让传统党课焕发“产业味”“青春感”?该校以“红色引擎”激活产教融合新动能,用“产业逻辑”破题新质生产力人才培养。

情景剧里的红色传承

跨越时空的产业基因对话

“师傅,这张图纸的公差能不能再缩0.01毫米?”电气学院学生演绎的情景剧《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中,一句带着乡音的请教,将观众拉回1960年代的湖北十堰——那里,一群平均年龄不到20岁的年轻人,在漏雨的干打垒、芦席棚里啃着窝窝头,用算盘和绘图板为“英雄车”东风EQ240做低温测试。

舞台上,白发苍苍的电机6446班校友刘根根起身致意:“当年我们在车间画图,机器声就是党课;现在你们在实验室调代码,屏幕上的每串数字都是新的传承。”

据介绍,上海电机学院自创建之日起,便深深植根于中国工业沃土,将“爱党报国、赤诚奉献”的红色基因与“自强不息,追求卓越”的奋斗精神融入血脉、薪火相传。从十堰深山到临港海岸,从万吨水压机到智能机器人,三代电机人用“扎根产业、服务国家”的赤子之心,串起一条清晰的“红色产业基因链”——这正是学校72年校史最珍贵的“产教融合教科书”。

“企业急需AI算法优化生产线,现在就组队!”情景剧《大国匠苗课堂》里,学生在学业导师的安排下,进入生产一线现场,从调试机械臂到完成人机共舞,汗水浸透工装的身影,正是学校“把车间搬进课堂”的真实写照。

正如校长龚思怡在导课中强调的:学校紧密对接制造强国战略,服务上海打造世界级高端装备产业集群建设任务,以强烈的使命担当锐意推进改革,优化调整学科专业布局,创新卓越现场工程师培养模式,进一步提升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供需适配、精准对接,让学生在真实产业环境中锤炼实践能力,实现“毕业即就业”的无缝衔接。

“这不是演出来的,是我们的日常。”参与演出的昂电2211班学生王修羽坦言。近年来,学校将企业真实项目转化为“活教材”,把临港新片区的智能工厂、中国商飞的总装车间变成“第二课堂”,让“人才链”与“产业链”同频共振——舞台上磁吸齿轮转动的舞蹈《链光逐梦》,正是这种深度融合的艺术化表达。

产教融合签约“新蓝图”

书写新质发展的答卷

党课尾声,该校6家二级党组织与临港新片区产业集群党委签约, 18名企业党建专家受聘为“党建共建专家顾问”,21个基层党支部与企业、社区团队牵手,宣布成立“联合科技攻关”“联合协同育人”“联合服务发展”三大类党员先锋工作室。他们将依托党员先锋工作室,高校党支部与企业、社区党组织结成命运共同体,使车间成为课堂、工程师成为导师、技术难题成为研究课题,真正实现“论文写在一线、成果用在车间”。

正如中国商飞、上海电气等企业代表与学校教师共同朗诵所传达的“打通教育、科技、人才的循环通道,我们以党建为桥;培养适应未来的新质生产力人才,我们向产业而行。”

“党建红是方向,产业蓝是战场。这不是简单的党建共建,而是把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真正拧成一股绳。”临港新片区党工委综合党委书记朱旭明评价,这场党课不仅是精神的洗礼,更是行动的起点——通过党建共建,推动校企资源“双向奔赴”,为新片区世界级产业集群输送“懂技术、会创新、能担当”的“产业尖兵”。

学校党委书记鲁雄刚表示,从与新片区管委会,中国商飞、上海电气、积塔等行业巨头企业战略携手,到与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党组织的结对共建,这标志着一个更高层次、更广范围、更深内涵的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新平台正在成型,将彻底打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通道,为培养适应未来产业变革的新质生产力人才提供了坚实的制度保障和组织支撑。

从历史中汲取力量,于改革中激发活力。上海电机学院的这场党课,用“情景剧+实践课+结对共建”的鲜活形式,交出了一份“党建引领产教融合”的生动答卷。当“红色引擎”驱动“产业列车”,这所扎根红色工业文化的高校,正以更坚定的步伐,向着“培养新质生产力人才”的目标,加速驶向未来。

记者 刘时玉

学校供图

责任编辑: 刘时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