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创兴潮 产教同行:国内首套文化创意学专业系列教材在沪发布
上海教育新闻网 程媛媛 2025-07-16 11:08:13
本网讯 (记者 程媛媛)7月15日,由上海交大-南加州大学文化创意产业学院文化创新发展研究中心与复旦大学出版社联合主办的“文创:理论与实务双向赋能——‘文创丛书’首发仪式暨文创产教研融合教学研讨会”在上海交通大学徐汇校区举行。本次会议云集了来自高校、出版界、文创产业界的知名专家、学者与业界翘楚,聚焦文化创意领域最新学术成果,探讨产教研学深度融合新模式,推动文创行业高质量发展。
本次研讨会首次发布了国内第一套文化创意学专业的系列教材——“博学·文创”系列丛书,该系列教材共7本,包括《文化创意学概论》《文化创意传播学》《文化创意伦理与法规》《会展文创理论与实务》《旅游文创理论与实务》《文化创意设计学》《文娱文创理论与实务》,涉及文化创意学多个关键领域,涵盖文化学、传播学、法学、设计学、博物馆学、旅游管理学等多学科,标志着我国文创教育与理论体系建设迈入新阶段。
本次研讨会打破了常规仅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研讨,别开生面地纳入图书编辑、影像科技、艺术设计等产业专家、文创教师、文创研究生、出版社等多元主体,从文化创意学、传播学、经济学、设计学、法学等跨学科领域,共同探讨培养中国现代化式的文创人才的新思路。
研讨会上半场围绕“立足中国式现代化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展开。文创丛书主编、上海交大-南加州大学文化创意产业学院副院长、长江学者特聘教授薛可以“文创丛书:新起点、新视角、新内涵”为题对丛书内容进行了分享。上海市文化创意产业推进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刘波英表示,文创产业是21世纪全球经济发展的新引擎,文创产业的发展离不开理论的支持,文创教育应当与时俱进,紧密对接市场需求。复旦大学出版社副总经理、编审王联合认为文创这一新兴领域尚未形成理论指导实际、实践促进理论的良好循环,制约着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和人才的精准供给。山东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副院长邵明华认为构建原创性教材既是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建设的根本要求,也是学科体系是否成熟的重要衡量指标。复旦大学出版社编辑方毅超肯定了“博学·文创”系列丛书在本土化程度、技术前沿性、学科交叉性、教学实用性上的显著优势。
下半场围绕“如何培养中国特色的高阶性文创领军人才”展开研讨,来自高校的多位学者深入剖析了当下文创人才培养的痛点与破题之道。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张大伟指出,文创系列丛书具有“站得高、看得远”的学术远见,文化创意学自主知识体系教材的建设应回应了当下学科碎片化、产业动态化背景下的人才培养需求。东华大学教授刘慧强调,真正的好教材不仅要满足“授课”,更要“解题”的需要,解决学生愿意听、能听懂、学得会的实际问题,实现“课堂不脱产业、知识服务国家战略”。上海视觉艺术学院教授闵洁则从应用型高校视角出发,肯定了系列教材对“文化内核+技术支撑”型复合人才的培养价值,呼吁关注文科生的“叙事力、共情力与整合力”的塑造,锚定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冲击下的文创教育重构。
来自产业一线的文创从业者从不同维度剖析了文创人才的现实需求。上海多科电子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洪坚从工业自动化领域出发,并以汽车工业为例阐释工业设计与文化创意融合的重要性阐释了“文创无处不在”,并提出对高素养文创人才的需求。视觉中国副总裁王钧则强调,文创人才需要具备“基本素养+版权意识”,AI等新技术重构了行业形态,教材为学生构建了“从案例学习到理论框架”的成长路径,是业界与学界协同探索未来范式的重要桥梁。上海工艺美术厂董事长孙佩指出,文化的当代表达离不开文创人才的深度实践,“热爱与沉淀是成长为行业状元的关键”,实践型文创教材正好回应了行业对新型人才的期待。
文创丛书系列联合主编邓元兵、花敏、龙靖宜还分别从“获得感培养”“产业视角嫁接”等角度分享了丛书的编写逻辑。他们认为,真正的好教材不仅要解决“教什么”“怎么教”,更要解决“学生为什么学、如何用得上”,关注学习者成长路径与产业应用路径的打通。尤其是在面对继续教育、非遗传承人等不同类型学习者时,教材通过“案例导入”“应用场景”“自主学习工具”等方式实现差异化赋能,回应不同人群的再学习与技能跃迁需求。
学校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