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AI与法律”的思辨对决,这支中学辩论队摘得“至正杯”校园法治辩论赛冠军
上海教育新闻网 刘时玉 2025-07-16 11:53:25
当“人工智能能否取代法律人”成为辩论的焦点,你会站在技术的浪潮中选择相信算法的精准,还是坚守人性在司法中的不可替代?7月11日,上海二中院大法庭内展开了第四届“至正杯”校园法治辩论赛(上海赛区)的巅峰对决,上海市西南位育中学辩论队以“人工智能无法取代法律人”的反方观点,力克强敌,摘得桂冠,彰显了当代学子在法治思辨领域的卓越能力和校园思政教育的生动成果。
“AI与法律”的对决
西位学子辩出了火花、辩出了温度
作为由上海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市教委、市青少年服务和权益保护办公室联合主办,以“以辩明理,以论释法”为主题,吸引了全市16个区的高中代表队同台竞技,西南位育中学中文辩论队是徐汇区代表队。
初赛阶段,面对“维护社会秩序主要靠法律还是道德”的辩题,西南位育中学中文辩论队系统梳理法律的社会功能,通过查阅资料、分析案例,逐渐理解法律作为社会基准的重要价值。在复赛与半决赛中,队员们围绕社会热点与法治议题展开深入辩论,以“铁链女事件”“许霆案”为切入点,剖析舆论监督与司法独立的边界,将思政课上探讨过的“法治信仰与社会治理”“权利保护与责任担当”等知识转化为辩论场上的清晰思路,队员们配合默契,展现出良好的思辨能力与法治素养。
这场跨越春夏的思辨之旅,最终由上海外国语大学附属浦东外国语学校与上海市西南位育中学脱颖而出,在决赛舞台上展开关于“AI与法律”的终极对决。决赛的辩题是“人工智能必将/无法取代法律人”。作为反方,队员们以“二维码盗窃案”等新颖案例,生动诠释了AI在法律价值判断上的局限性;“程勇代购药案”的论证,更展现了情理法交融的司法智慧。
“当AI面对电车难题的伦理困境,它能如人类般做出有温度的权衡吗?当法律面对时代巨变,AI能像法律人那样洞察社会变迁,以智慧和勇气推动规则演进吗?”决赛现场,西南位育中学辩论队一辩陈昱吟的质问掷地有声。辩手们还深刻阐释了法律的本质:“法律不是冰冷规则的堆砌,它浸透着人类独有的温度与判断。”他们援引现实案例,指出离婚抚养权纠纷中对儿童福祉的考量、劳动争议里规则与伦理的平衡,这些“情与法的刚柔并济”,是任何算法都难以复制的司法艺术。
在精彩的头脑风暴和唇枪舌剑中,西南位育中学辩论队展现出扎实的法治知识储备、快速的临场反应能力和细腻深切的人文关怀,在攻防转换间尽显思辨张力,最终赢得评委认可,夺得冠军。正如上海二中院少年家事庭法官王江峰法官点评道:“同学们辩出了火花,更辩出了温度,既精确剖析了人工智能的磅礴算力,又细腻解读了法律蕴含的人文温度——这种辩证思维,正是未来法律人应有的特质。”
对队员严婧文而言,这场决赛是“高三前的最后一战”,站在聚光灯下的她既紧张又坚定:“当舞台的灯光亮起,我忽然明白辩论的意义不止于胜负,而是用语言传递对社会的思考。”而首次在决赛中担任四辩的李子瑜,则在自由辩论环节与队友达成“一个眼神就能会意”的默契,这种无需言说的协作让她感慨:“集体的力量比任何华丽辞藻都更有说服力。”
十六年社团育人
在思辨中助力综合素养成长
“至正杯”校园法治辩论赛(上海赛区)冠军、2025年全国中学生华语辩论锦标赛(冬季赛)亚军、2024年新国辩中学组亚军、徐汇区“光启杯”中学生主题辩论赛冠军、徐汇区明星社团……西南位育中学中文辩论队的夺目表现,是学校十多年来悉心育人的结晶。
据了解,上海市西南位育中学中文辩论社成立于2014年,是校园内极具活力与人气的社团之一。十六年来,社团逐渐形成了独特的“老带新”传承模式:高中学长学姐带新社员备赛,毕业优秀社长常返社担任“编外教练”。在这种氛围中,社员快速成长,代代接力,培育了出一批批优秀辩手。
从初入社团的懵懂到赛场夺冠的从容,从课本知识的吸收到社会议题的洞察,西南位育中学中文辩论社以独特的育人模式,让学生在思辨中淬炼品格、在实践中增长才干。正如队员们在赛后不约而同地提到,课堂上讨论的“法治信仰与社会治理”“权利保护与责任担当”,恰恰成为辩论场上最有力的论证武器。
在初赛、复赛、半决赛及决赛中均获“最佳辩手”的张芝婕回忆:“思政课从不是照本宣科,而是让我们学会用辩证思维看世界。”平时,老师会组织模拟法庭、时政辩论,甚至用 “见义勇为是否是青年责任”等辩题引导大家思考,这种教学模式为备赛打下了坚实基础 —— 当面对各类辩题时,队员们能迅速搭建理论框架。正如严婧文所说:“政治课上学的‘辩证唯物主义’,在分析社会议题时成了实实在在的方法论。”
而备赛过程更像是该校思政课的“延伸战场”。队员们白天专注学业,利用午休拆解法条、分析案例;在思辨社团里,讨论常常从法理延伸到社会现象。李子瑜就笑称:“为了论证 AI 无法替代法律人的人文判断,我们读了《论法的精神》,还研究了近十年的典型司法案例,这种主动探索比课本更让人着迷。”
赛场的历练则让队员们实现了自我完善。“冠军不是终点,而是让我们更确信表达的力量。”张芝婕的感言道出团队心声。这支队伍的成长轨迹,恰是西南位育“追求完美,力求发展”校训的生动写照:严婧文从“连一句话都说不完整” 到从容应对质询,陈昱吟在攻防中领悟“法律的生命在于经验”,李子瑜通过团队协作学会“在思辨中保持谦逊”。
每一次成绩的取得都是学校深耕综合素质培养、将“追求完美,力求发展”校训熔铸于育人实践的鲜活注脚。该辩论队领队张娜老师感言:“从被动接受到主动解构,同学们不仅用法条论证观点,更思考法律背后的社会共识——这正是辩论最珍贵的收获。希望同学们把在辩论中培养的思辨能力运用到更广阔的学习领域,在追求真理的道路上永葆热情,在思辨之路上永不止步。
记者 刘时玉
学校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