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

从田间“小菜”变成产业“大餐”,华理实践团队探索提升蘘荷的中草药价值

上海教育新闻网   张旻钰 陈玮 刘时玉   2025-08-01 09:30:09

如何深挖中草药的价值潜力,走向更广阔的市场?今年暑期,华东理工大学药学院“荷塘越色”社会实践团队赴江苏如皋,通过田间调研、政企对接与专业赋能等方式,探索蘘荷产业升级路径,助力药食同源中草药价值的提升。

蘘荷,作为兼具食药价值的姜科植物,广泛种植于江苏省如皋市下原镇,在2020年被授予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蘘荷药用价值高,《本草纲目》记载其具有祛痛助眠、活血调经等功效,被誉为“亚洲人参”。然而,受到季节性与保鲜技术的限制,蘘荷目前仅作为地方特色食材食用,药用价值未充分发挥,市场覆盖范围有限。

在本次实践前期,团队系统梳理相关文献与报道,初步掌握产业现状。实践期间,团队首先前往下原镇蘘荷种植区进行实地考察,并与当地农业农村部门负责人深入交流。下原蘘荷种植面积约3000亩,已形成“公司+经纪人+基地+农户”的成熟运营模式。

调研发现,蘘荷的采摘期仅在每年7月-9月,冷藏保鲜至多20天,导致其主要作为鲜食蔬菜消费,药用价值难以有效转化,产品附加值较低,销售市场局限于江苏省内。基于此,团队撰写了《下原镇蘘荷产业发展现状调研报告》,精准分析产业瓶颈,为探寻蘘荷转型升级路径奠定基础。

为借鉴当地其他药食同源中草药的发展经验,团队走访了玉坤家庭农场、万富社区百合基地及东陈万富艾制品加工点等种植与加工基地,调研百合、艾草等中草药的发展模式。在万富社区,团队参观了百合种植基地,了解到当地通过线上线下联动的“鲜花认领”活动提升百合产业知名度,并以农旅融合模式打造特色“赏花经济”,成功构建“百合IP”。

在东陈万富村,团队成员实地考察艾草的种植情况,亲身体验艾条制作,得知当地通过精深加工,将艾草制成艾条、枕头、床垫等产品,实现产业增值,并配套开设艾草研学体验馆,实现药用价值的充分挖掘与农产品的高效转化。这些案例为蘘荷产业破局提供了实践参考。

结合药学专业优势,团队成员已掌握中草药分离提取工艺,能提取多种常见中药材的有效成分,并对中医外治有一定了解。在前期调研中,团队关注到蘘荷作为姜科植物,富含挥发油,在精油开发领域具有显著潜力,可以适用于芳香疗法中。基于此,团队提出以开发蘘荷精油为核心、构建“蘘荷IP”为主体的产业升级路径。

为深入了解芳香疗法,探究蘘荷转型方案的可行性,团队特邀国家一级调香师王健玢开展专业培训,系统学习芳香疗法的原理、应用价值与调香技艺,并掌握了多种基础按摩手法。基于所学,团队在如皋申丞护理院启动中式芳疗试点,与护理院护士协作,使用精油为老人提供经络按摩,其即时舒缓效果赢得老人舒适体验反馈与院方的认可。这次成功的试点为团队未来铺开芳疗应用场景奠定了基础。

为深化实践成果并探索长效合作,“华东理工大学药学院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在如皋长寿未来农业园正式揭牌,标志着校地合作开启新阶段。团队将与园区共建基地,聚焦蘘荷精深加工与产品开发,协同探索保健食品与大健康产业前沿。基于前期实践,团队与如皋市农业农村局开展专题座谈。农业农村局肯定了团队提出的发展思路,并鼓励成员们强化科技赋能,深化校地合作,推动蘘荷产业转型,助力长三角经济一体化发展。

据悉,目前团队已在实验室初步提取出蘘荷精油,并推进中式芳疗课程设计。后续团队将重点推进精油配伍调试、课程完善及市场推广,加速产业模式落地。华东理工大学“荷塘越色”实践团致力于打造“蘘荷IP+中式芳疗”融合模式,构建贯通“南通-上海”的长三角大健康服务体系,为长三角区域一体化注入新动能。

通讯员 张旻钰 陈玮 记者 刘时玉

学校供图

责任编辑: 刘时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