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力量赋能乡村振兴,上海师大学子开展 “三下乡” 实践活动
上海教育新闻网 尚诗轩 2025-08-01 09:28:52
这个暑假,上海师范大学学子响应“三下乡”的号召,奔赴全国各地乡村。他们以专业知识为笔,以青春热情为墨,在乡村的广阔天地里书写属于新时代青年的篇章,不仅为乡村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更在实践中实现了自我成长与蜕变。
科技赋能产业
校地共绘振兴蓝图
“家人们看过来!这是赣州鹰嘴桃,甜过初恋!”7月13日,江西赣州大余县的抖音直播间里,上海师范大学商学院师生化身助农主播,将鹰嘴桃、冬蜜等特产推向全国。这场直播累计点赞量破9万,不仅卖出了农产品,更架起了城乡沟通的桥梁。
这是商学院“沪鹏牵闽赣,香樟助振兴”暑期实践的一幕。7月上旬,商学院“香樟缘”远程教育工作室和习近平经济思想专论课程宣讲团的15名师生深入江西赣州大余等三县及福建三明泰宁县,开启了为期11天的乡村振兴之旅。从果园到车间,师生们探寻着产业振兴的“密码”:在袁森态鹰嘴桃基地,见证环保防虫技术让果园年产值稳步提升;在农夫山泉脐橙加工基地,第七代光学分选仪以每秒150张高清成像的速度给脐橙分级,展现着科技对传统农业的重塑;在于都梓山富硒蔬菜产业园,“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带动1100余人就业,年产值达3.6亿元。
“要让高校智慧在乡土扎根,助力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在江西赣州大余县青龙镇,商学院与当地签署党建共建协议,共同为“乡村振兴实践基地”揭牌,未来将为当地产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商学院“三下乡”实践团在江西赣州于都县禾丰镇兰花小镇合影
课堂扎根乡土
点亮山区星河梦想
“木星是太阳系中体积最大的行星,它有近百颗卫星……”7月的安徽六安舒城县千人桥小学,上海师范大学环境与地理科学学院的范欣星正为孩子们带来“遨游星河”天文课程。课堂上,知识抢答、手绘宇宙等互动环节让抽象的天文知识变得生动有趣,孩子们眼中闪烁着对科学的渴望。
这是沪皖对口帮扶“希望网校”项目的缩影。作为上海青年志愿者参与上海对口帮扶的标志性项目之一,“希望网校”通过“线上+线下”双互动模式,将优质教育资源送往师资薄弱的山区学校。7月20日至8月2日,上海师大环境与地理科学学院3名学子在六安当地开展线下授课和调研活动。
课堂上与同学们合影
“遨游星河”课程是团队的“王牌”,已形成“家园、宇宙、问天、征程”四大板块共64个校本课件,曾获第四届“奉献杯”上海青年志愿服务公益创业赛银奖。“这样的课程正是我们需要的。”千人桥小学胡校长道出了乡村学校的期盼。家访中,一位学生家长的话让同学们动容:“老师不仅教孩子认星星,还鼓励他‘好好学习能去看更大的世界’,孩子现在写作业都更有劲了。”而对3位同学而言,这段经历同样珍贵。范欣星说:“看到孩子们眼里的光,我才真正理解‘教育扶贫’不是口号,而是能实实在在点亮希望的行动。”
溯源红色法治
播撒法治种子
“红军时期的调解制度如何影响今天的乡村治理?”7月14日至18日,上海师范大学哲学与法政学院习近平法治思想宣讲团沿着“古田—龙岩—瑞金”线路,开展“乡约盛夏,与灋同行”调研,探寻红色法治根脉。
在福建龙岩,团队走进古田会议旧址群,在上杭县吴地村开展反诈宣传,沉浸式体验古田县人民法庭的“红土枫桥”多元解纷机制,提炼“五联四化”宝贵经验。在龙岩中院,成员们与院长面对面座谈,共绘“五色岩法”合作蓝图。转战江西瑞金,团队循着习近平总书记“从瑞金开始追根溯源”的指示,探访叶坪、红井革命旧址群,梳理苏区时期立法、执法、司法实践。在沙洲坝村“童心港湾”,团队成员邬欣玥主讲《校园“盾”光》反欺凌宣讲,通过案例分析和情景再现,引导留守儿童增强自我保护意识。
习近平法治思想宣讲团成员为青少年进行《校园“盾”光》反欺凌宣讲
此次调研,团队累计开展普法宣讲3场、入户访谈30余人次、收集红色法治故事20余则,形成《闽赣红色法治文化研学路线手册》。“要让红色法治基因在新时代焕发活力。”团队成员的话,道出了青年学子传承红色文化、助力法治乡村建设的决心。
从赣闽的田间地头到皖西的乡村课堂,上海师大学子用脚步丈量1200余公里土地,完成10余份产业调研报告、数百笔助农订单、2项校地合作意向。“希望同学们在乡野间磨砺意志、增长本领,将所学融入实践,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这场青春与乡土的相遇,既是实践育人的生动课堂,更是青年力量赋能乡村振兴的鲜活注脚。
图文/尚诗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