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
山海连心践担当,青春聚力助振兴

上海海事大学“语粤黔行”实践队多维度助力三都乡村振兴

上海教育新闻网   陈雅源   2025-08-01 09:28:09

2025年7月5号至7月20日,上海海事大学“语粤黔行”实践队远赴贵州省三都水族自治县开展为期15天的实践活动。作为新时代海大学子,队员们以专业为基、以担当为桨,聚焦“电商直播助农、赈灾救灾服务、航运知识宣讲科普、非遗文化传承”四维,将课堂所学融入乡土实践,在三都县书写海事青年的责任篇章。

直播助农

青春智慧拓宽葡萄销路

2016年获批“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的三都水晶葡萄,使其产地三都县被誉为“中国水晶葡萄之乡”。但因洪灾影响,销路受阻。7月13日至18日,“语粤黔行”队深入普安镇,开展为期六天的公益助农直播。团队创新采用“直播带货+文化赋能”模式,将葡萄从田间地头推向全国市场。  

前期,实践队在指导老师徐璞玉的带领下,与三都县团委、文旅局开展座谈学习活动。座谈会上,徐璞玉表示:“实践队将聚焦葡萄产业发展,以青春主播助力葡萄网销;聚焦文旅融合发展,让马尾绣绣出时代新意;聚焦航运文化宣讲,向学生展现海事风采。”实践队员陈恩依、陈辰、熊诗颖、娄凤桃提出“文创盲盒+马尾绣非遗”、“赋予“水晶葡萄”产品以美好寓意等宣传模式”等创新方案,获得文旅局储鸿燕馆长的高度肯定。

此外,实践队队员结合各自专业特长,铺开立体宣传矩阵。来自外国语学院的队员精心策划双语预热短视频,穿插双语推介解说,多平台宣传引流。队员们在实地考察后拟定“分拣中心固定场景+葡萄基地移动场景”的直播方案,让观众直观感受优良品质。

实践队直播试播准备工作

直播开启,“小主播” 们带着青春热忱,成为水晶葡萄的 “代言人”。来自商船学院的队员将航运元素融入直播,介绍葡萄运输的“海上冷链”案例,以航运文化增强直播趣味。面对屏幕彼端的疑问,来自物流工程学院和交通运输学院的队员结合专业知识,向观众讲解物流冷链流程,从 “葡萄储存周期” 到 “运输保鲜秘诀”。直播展示葡萄分拣中心的自动化分拣设备,体现物流效率,增强观众对新鲜“不掉线”的信任。来自法学院的队员则担任直播“小法官”,保障直播环节合规性,直播解答售后服务和消费者权益等法律问题,7天无理由退货确保观众“上保险”的安心。

队伍共开展6场助农直播专场活动,水晶葡萄最终销量从日均421单跃升至累计1196单,整体增长近3倍,帮助受灾农户挽回经济损失,拓展水晶葡萄线上销路。直播结束后,来自2023级法学院海商法专业的“小主播”陈雅源谈到:“这次直播活动是我第一次体验在镜头前向大家介绍水晶葡萄,在感到兴奋和新奇的同时也深深体会到了当地水晶葡萄售卖的不易。从新鲜的枝头到顾客的口中需要层层筛选、精细打包、长途运输等过程,而我们做的仅仅只是其中最初步的宣传环节,后续环节还需要农户、物流公司、当地政府的多方配合和支持。一颗颗小小的水晶葡萄蕴含着产业发展的大智慧。”

直播活动的成功,离不开镜头前的“小主播”们的生动宣传,更离不开镜头外“小助理”们的大力支持。实践队队员许剑锋、孙洪鑫、丁文静、陈娴、张雨欣等精准调控设备、严格把控流程、高效统筹场务,以专业细致的后勤保障为直播保驾护航。团队成员齐心协力,共同奏响这场直播助农的青春协奏曲。

沪黔联动救灾助学

青春汗水筑起坚固堤坝

6月末,三都县遭遇特大洪涝灾害,原计划于7月5日前往三都开展实践的海事学子迅速响应。在学校与学院支持下,联动申港社区和中国银行临港片区分行共同募集25箱“爱心包裹”,涵盖衣物、图书、日用品等物资驰援受灾地区。普安镇政府负责人崔月梅老师动情说道:“这份来自上海的深情厚谊,不仅为受灾群众送来实实在在的帮助,更传递了‘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中国精神。”

上海海事大学联合申港社区开展帮困助学爱心援助活动

此外,队员们在抵达后便投身救灾一线,协助当地搬运物资、清理道路,用双手为灾区群众筑起温暖防线。来自外国语学院2023级商务英语专业的实践队队长陈恩依分享道:“大家齐心协力,默契配合,一包包爱心物资从运输车上被稳稳传递,整齐码放在仓库指定区域。汗水浸透了衣衫,但为灾区出一份力的信念却是更亮丽的底色。”

实践队赴救援中转站搬运物资、清理现场

语粤黔行实践队以青春之力架起沪黔协作的桥梁,为乡村振兴写下温暖注脚。

科普进校园

点燃水乡学子蓝色梦想

蔚蓝深梦,向海图强。作为海事大学的学子,实践队充分发挥专业优势,为山区孩子打开一扇通往航海的窗口。

实践队于7月7日晚在三都县第二中学举办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航运主题讲座。通过船舶模型展示、航海模拟器体验和术语互动游戏,为山区学子打开蔚蓝视野,活动吸引了百余名学生踊跃参与。来自2024级物流工程学院自动化专业的阮富民同学分享道:“参与宣讲的同学们都非常热情,小老师们的讲述十分精彩,着重讲解船舶类型和航标作用,让大家真切感受到了航运知识的魅力。”

实践队开展航运知识进校园活动

此外,团队还在都柳江畔开展摆摊活动,以趣味竞赛和船模拼装普及航运文化,发放知识彩页500余份,让“黄金水道”的历史与未来深入民心。同时,实践队员们结合当地航运发展历史,涵盖都柳江的航运历史以及航标的分类和功能,由丁文静和熊诗颖同学负责摄影和剪辑工作,自主拍摄了《从都柳江到深蓝》航运主题宣传片,沉浸式展现三都民风与航运特色。

实践队拍摄《从都柳江到深蓝》航运宣传片

这一系列活动不仅点燃了山区学子的蓝色梦想,更彰显了“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教育内涵,为内陆地区乡村振兴插上“航海力量”的翅膀。

探秘马尾绣与蜡染

创新传承工匠精神

作为全国唯一水族自治县,三都县是水族文化的核心发源地,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体系。7月10日至11日,实践队走进水族马尾绣工坊和苗族蜡染工作室,与省级非遗传承人韦应丽阿婆和罗小琼女士面对面交流。队员们亲手体验“刺绣活化石”马尾绣的精妙工艺,感受蜡染蓝白艺术的独特魅力。

实践队学习蜡染制作

来自2023级法学院海商法专业的吴镜、娄凤桃同学担任小记者,与韦阿婆共同开展非遗体验采访活动。韦阿婆一边指导同学们如何绣制马尾绣作品,一边分享马尾绣的发源历史与制作工艺。队员们不仅学习了传统技艺,还聚焦“非遗+创新”的活化路径,提出水族非遗文物融合现代音乐元素等建议,助力传统文化与现代市场接轨。韦阿婆感慨道:“年轻人的创意让老手艺焕发了新生命。”  

这一实践正是对“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生动践行,展现了青年学子在文化振兴中的使命与担当。

从助农直播到救灾助学,从航运科普到非遗传承,上海海事大学“语粤黔行”实践队十五天的社会实践得到当地政府与群众的高度认可。未来,实践队将继续锚定“忠信笃敬”的信念坐标,踏乘航运文化知识的船桨、耕耘非遗文化传承的沃土、探索赋能乡村振兴的路径,让所学知识在服务社会发展与航运强国建设的海域中行驶向更远方。

文/陈雅源

学校供图


责任编辑: 颜惠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