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东理工实践团队:以数智驱动,解码“水-能-碳”协同治理难题
上海教育新闻网 王朴 李涵 刘时玉 2025-08-05 20:24:44
暑假里,华东理工大学2025年“万生进千村百企”信息学院实践团前往宁夏宁东能源化工基地开展调研和学习交流活动。实践团围绕化工园区“水-能-碳”协同机制,深入探索清洁生产背景下传统煤化工基地数字化转型升级的创新路径。通过系统分析“六新产业”与煤化工的协同发展模式,重点考察产业链延伸、智能升级和绿色转型的创新实践,为产业低碳发展提供青春智慧。
深度调研
把脉产业转型升级前沿
该实践团名为“数智赋能,漠水碳新”,成员由自不同学科背景的2名硕博研究生、10名本科学生骨干组成,他们了解到,2016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宁东能源化工基地视察时,向全党发出了“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这一伟大号召,便追寻习近平总书记的足迹,先后走进宁东会客厅、煤制油项目观礼台和“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主题教室,系统了解宁东能源化工基地的发展历程、煤制油项目及新能源、新材料领域的创新成果,于实地调研中体悟实干兴邦的重要精神。
实践团参观宁东会客厅
为深入探究宁夏宁东能源化工基地“六新产业”与传统煤化工的协同发展机制,实践团前往新材料、新能源等领域的标杆企业。通过实地调研泰和新材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与宁夏宝廷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深入探索高性能纤维材料与煤基新材料的产业化应用,以及氢能技术与煤化工产业链的深度融合路径。在企业技术负责人的讲解中,实践团成员了解了如何通过技术创新实现煤化工副产品的高值化利用,构建“煤化工-新材料-新能源”的循环经济模式,推动传统重工业区向绿色化、高端化转型。
实践团走访宁夏宝廷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数智驱动
破解“水-能-碳”协同难题
在国家能源集团宁夏煤业有限责任公司甲醇分公司和烯烃二分公司进行实地考察与座谈交流中,实践团队深入探索如何以数字化、智能化赋能煤炭化工产业,实现产业的绿色低碳转型。
“公司自主开发的“工业互联网+危化安全生产”一体化平台,就像给工厂装上了‘智慧大脑’,能实时感知风险、优化调度。”甲醇分公司相关负责人说。而在烯烃二分公司,总工程师智瑞向实践团介绍了国能集团智慧化工建设的重点项目——“两智一黑屏”。公司的厂区都搭建了数字化平台,实时监控厂区内部生产过程,保障了生产安全。
煤化工作为高耗水行业,水资源循环利用率较低,废水处理与回用至关重要。应用先进的水处理技术实现“近零排放”,既能缓解水资源压力,又可避免含盐废水污染环境。因此,实践团重点调研了水资源循环利用这一关键环节。
“园区产品种类繁多、生产规模大、污水排放点分散且水质差异明显,这些特点给水处理带来了较大挑战。”团队专程调研了宁东泰畅水务有限责任公司运营的鸳鸯湖污水处理厂,了解了高盐废水深度膜处理、再生水实时优化控制等核心技术。
“通过建设企业共享的污水处理及中水回用系统,可以推动现代煤化工与煤基新材料产业实现水资源循环利用,实现污水‘零排放’,将有效支撑煤化工与新材料产业的绿色协同发展。”实践团就水处理技术与产业需求的匹配问题与技术人员展开深入交流,并为后续研究煤化工园区“水-能-碳”协同机制积累了重要实践依据。
实践团与宁东泰畅水务有限责任公司技术人员实地交流
针对宁东化工能源基地污水处理厂、排水企业及再生水用户面临的数据孤岛、运营效率低下等问题,实践团依托宁东现有信息基础资源池及在建工业大数据中心,坚持“统一建设、云端部署、分级使用”原则,构建智慧污水数字孪生大数据平台。通过整合排水、污水、中水处理及再生水等全流程数据信息,实现信息的统一管理、实时监控和智能化决策支持。
“该平台不仅能够解决煤化工高耗水特性带来的环保压力,还通过‘水-能-碳’协同管理推动了产业绿色转型。”信息学院22级过程系统工程专业博士生董诏熙说。
实践团成员操控数字化运营管理平台
“经过深度参与本次社会实践,我真切感受了工业互联网、数字孪生等技术对能源化工绿色转型的关键作用,更加深刻理解了科技创新在实际生产中的应用价值以及新质生产力提升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范桂浩说。实践团成员表示,要将自己所学专业知识与此次实践活动中所学知识和经验相结合,应用到未来的学习和工作中,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贡献华理智慧。
通讯员 王朴 李涵 记者 刘时玉
学校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