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

金融报国、师生同行!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实践团队探究金融强国密码

上海教育新闻网   刘时玉   2025-08-18 14:35:19

44支队伍、60余名教师、300余名学生……暑假里,上海对外经贸大学金融管理学院“金融报国”专项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正在火热开展中。师生们围绕“金融助力乡村振兴”“金融支持企业出海”两大主题进行实地调研、深度访谈、合作共建,探究金融助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密码”,让青春在火热的社会实践中持续闪光。镜头记录下同学们在田间地头、工厂车间、银行网点专注求知的身影,笔记本上密密麻麻的调研记录与思考,是青春对“金融报国”最生动的注脚。

教学相长

探访世界眼光下的企业出海

“企业要出海,金融必先行!”金融管理学院院长、“G60产融航道”团队指导老师张云在与团队成员沟通时着重强调。为助企业破解国际化难题,团队聚焦长三角G60走廊“产融耦合”对科创企业出海的赋能效应,围绕相关企业开展深度调研。“调研是对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深度观察,要带着问题进企业,既看创新成果,也求解决真实困境。”宋贺老师在企业座谈会上如是说。

在两位老师的悉心指导下,团队成员结合指数核心维度与测算逻辑,掌握数据收集标准、指标权重设定及统计分析方法,并尝试构建“金融需求画像—风险评估模型—服务匹配方案”的全链条支持体系,有效推动金融资源与企业出海需求精准匹配,助力企业突破资金瓶颈、降低跨国经营风险,让调研成果与数据库价值真正转化为金融赋能企业扬帆出海的实战动力。

金融机构如何支持中小企业出海?“种金少年闯蓝海”团队走进上海农商银行,探寻“鑫易跨境”业务产品的赋能逻辑。团队成员重点关注产品如何化解“融资难、关税高、合规风险大”的链条障碍。

从系统自动识别、区块链追踪等技术优化审批实现涉农活体种苗企业资金“一日到位”,到联动出口信用保险与政府风险补偿机制构建“三位一体”保障网,每一项创新都直指企业出海的堵点,这次实践调研也让同学们深刻认识到:金融支持企业出海,靠的是技术赋能提升效率、机制创新分担风险、生态协同拓宽路径,为尝试用所学金融知识解决当前出海困境,理解中小涉农企业“走出去”的金融支撑提供了鲜活样本。

当国家支持企业出海的战略布局展开,金融报国队伍挺进产业深水区。“一个县城,就靠水晶和穿戴甲,是如何做了全世界的生意?”带着这个问题,“晶甲天下”团队实地探秘“世界水晶之都——东海县”双产业“全球出圈”之路。在指导老师徐同飞和单泓睿的带领下,团队成员陆续前往江苏省连云港市东海县党群服务中心、中国银行网点和跨境电商园。

通过实地探访、深度调研,团队认识到:“党建强基”“金融活血”“外贸拓路”三大模块的积极推动与深度融合,对“水晶和穿戴甲”的发展发挥了巨大推动作用。以往只能在课堂上学习到的金融知识,在东海县的水晶产业发展案例中愈发鲜活,团队成员纷纷表示:“东海县给我们上了一堂生动的金融案例分析课,这一趟不虚此行!”

深入田间

探寻家国情怀中的乡村振兴

“金融助力乡村振兴的方向在哪里?堵点在哪里?痛点在哪里?我想这才是我们团队最应该关注的点。”在“泖田金穗小队”研讨会上,指导老师吴婷婷和唐旭君说道。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在国家大政方针的引导下,团队在今年暑假驻守松江田黄村,围绕国家粮食安全战略与乡村振兴政策,锚定大米产业链,深入田间与产业前沿,洞见金融活水滴灌关键环节、化解瓶颈的路径,把握“松江模式”内核与挑战,探索金融赋能产业升级、促农增收创新方案,收获了丰富的成果。

“一粒米来之不易,守护大国粮仓,咱们金融青年也要贡献自己的力量!”队员徐胡可可的感叹道出了实践的收获。

探寻特色产业振兴密码、反哺桑梓成青年自觉。雉水链金团队深入江苏如皋探寻黑塌菜产业振兴密码。来自如皋的钱子晨同学分享了他的观察:“看到家乡的黑塌菜,通过‘订单农业+普惠贷款’模式,由合作社统一收购加工,再借助电商平台和冷链物流卖向全国,农民收入稳定增长。这让我思考,未来能否用金融工具帮助更多家乡特色农产品建立这样的产业链?”

团队成员们搭建实践框架,围绕“‘党建链’下‘科技+金融’双核驱动”,聚焦种源研发、智能种植、订单稳农等核心,最终形成“种源研发—智能种植—订单稳农—加工增值”全环节的总结报告。团队成员提炼出“联农带农、加工增值”等振兴密钥,同时也提升了服务家乡农业发展的金融专业能力。

解码“一村一品”金融赋能路径中,金融管理学院邓鸣茂老师协同马克思主义学院胡婷辅导员,率“莲链有金”小队深入江苏省南通市新宇村解码“一莲一产业”致富密码。从生态农场的莲花池,到飘香的加工工坊,再到村委会的“信用积分”公示栏和农商银行的“普惠数智贷”终端机前,都留下了学生们探究的身影。

在村委会,队员们饶有兴趣地研究“信用积分”如何与贷款额度挂钩。队伍洞见金融全链条赋能产业的核心作用,并尝试结合专业知识,将普惠金融与乡村治理协同创新,为新宇村带来更多的金融资源支持、多元化金融服务供给以及金融赋能乡村发展的长效机制,最终实现乡村经济提质增效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双向提升。

校地共建

以金融小站汇聚治理智慧

为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推进实践育人走深走实,金融管理学院成立“金融报国”专项暑期社会实践临时党支部,强化政治引领与实践导航。党委书记坐镇指挥,学院院长一线指导,支部书记讲授专题党课,将党的创新理论有机融入实践选题、调研、总结的全过程,并与全国各地的政府部门、金融机构共建“金融小站”。

如,江苏连云港、如皋,河南南阳、商丘,上海浦东、青浦、崇明,东滩老年大学,“金融助力乡村振兴”主题金融小站相继设立;上海证券、招商银行、长三角一体化金融产业园,“金融支持企业出海”主题金融小站陆续建成。学校将实践根系深植地方发展沃土,以党建为引领,深化产学研合作,汇聚基层治理智慧、行业实战经验与乡土力量。

一座座“金融小站”的落地生根,如同搭建起一座座桥梁,让学校与行业的合作纽带更紧密、互动更深入:在老年大学、乡村小学、金融机构,青年学子既是调研者、实践者,也是志愿者、宣传员。地方党政干部、产业带头人、银行专家组成一线行业导师,以鲜活经验为青年学子打开了观察基层、理解金融的窗口。

在田间地头,导师们带领青年学习科技兴农的生动实践;在外贸企业,导师们带领青年研究企业“出海”的机遇挑战;在学校课堂,导师们深入为青年提供行业最新动态和学科竞赛指导。学校和金融机构共同开展金融技术创新、风险管理、数字普惠金融等方面的研究,在提升学校服务社会贡献度的同时,帮助学生提前了解社会、适应社会,深化对专业知识的理解与家国情怀的认同,使社会大课堂成为汲取智慧、锤炼本领的成长沃土。

从粮食安全到企业出海,从非遗焕新到乡村建设,校方表示,师生们将同心,躬身力行,让金融智慧书写在广袤大地。这份以实践熔铸的担当,必将汇聚成服务国家战略、与时代同行的青春力量。

记者 刘时玉

学校供图


责任编辑: 刘时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