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红色经典足迹 谱写人民至上新篇——《探寻经典诗文足迹》第二季第一集《为人民服务》开播!
上海教育电视台 2025-08-31 21:33:21
2025年正值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为传承红色基因、弘扬伟大抗战精神,由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上海市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上海市教育系统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指导,上海市教师教育学院、上海教育电视台、绿叶传媒联合多家单位推出的《探寻经典诗文足迹》第二季,将于8月31日(周日)19:32开播。本季以毛泽东同志的“老三篇”——《为人民服务》《纪念白求恩》和《愚公移山》为核心,引领观众重温经典、汲取精神力量。红色的基因,承载着历史的厚重;经典的文章,闪耀着真理的光芒;浓缩的史诗,凝聚着时代的强音;创新的思政,贯通历史与现实,让红色信仰在新时代焕发活力。
“老三篇”作为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源泉,其倡导的为人民服务、无私奉献、艰苦奋斗的价值理念,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当历史的车轮滚过八十年,延安窑洞的灯光依然在文字中闪烁。1944年,毛泽东同志为战士张思德写下的《为人民服务》,如星火燎原,点燃了无数人心中“人民至上”的信念。首集《为人民服务》将带领观众追溯“人民至上”的思想源头,重返历史现场,解读经典文本,聆听跨越时空的精神回响。
这是一次“行走的红色课堂”,也是一场跨越时空的沉浸式学习。在上海市金山区教育学院高中语文教研员、语文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顾燕文的带领下,上海市金山初级中学、上海市蒙山中学、上海市金山中学的学生们共同走进延安枣园革命旧址——1944年9月8日,毛泽东在这里为战士张思德举行追悼会,并首次系统阐述“为人民服务”的思想。站在朴素的青砖窑洞前,同学们触摸历史实物,聆听张思德同志在平凡岗位上无私奉献、直至生命最后一刻的事迹,感受那段烽火岁月中普通战士的伟大品格。在杨家岭革命旧址,学生们参观了中央大礼堂和毛泽东等革命领导人旧居,实地感受中国共产党在延安时期艰苦卓绝的工作环境与生活条件。
学生们还走进上海金山卫抗战遗址纪念地,回顾1937年淞沪会战中三百守军以血肉之躯阻击日军登陆的悲壮历史。从张思德的默默奉献到金山卫的殊死抵抗,同学们在跨越时空的实践中深刻体悟:只要是为人民利益而奋斗、而牺牲,无论岗位多么平凡,其意义都重于泰山。
中国传媒大学教授姚喜双带领同学们朗诵《为人民服务》,以铿锵之声传递“完全、彻底”的赤子之心。
中共上海市委党校教授张春美从毛泽东为张思德所作三条指示切入,阐释“老三篇”以榜样传递向上向善的力量;上海抗战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研究会会长、上海师范大学教授苏智良指出,“为人民服务”从事迹上升为党的宗旨,体现对平凡战士的深切缅怀与制度化传承;统编高中语文教材分册主编、上海师范大学教授郑桂华分析了毛泽东如何借语言艺术,将张思德的牺牲升华为对党的建设与个人修养的深刻指引;上海市教师教育学院(上海市教育委员会教学研究室)高中思想政治学科教研员庄坚俍提出,新时代青年可通过社区服务、环保志愿等实际行动,践行“为人民服务”,将其转化为民族复兴的青春能量;原上航航空公司客舱服务专家、全国劳模吴尔愉结合28年服务经验,诠释“服务”是协作与成长,彰显民航人的安全保障与温度传递。人民教育家于漪孙女、同济大学附属新江湾城实验学校副校长黄音,与现场专家、师生一同动情诵读,让经典文本焕发出跨越时空的感召力。
1944年,毛泽东在张思德追悼会上发言的那一历史瞬间,不仅定格了一个战士的光辉形象,更奠定了中国共产党人根本宗旨的精神基石——以人民为中心,以服务践初心。8月31日(周日)19:32,敬请锁定上海教育电视台,与我们一同走进延安枣园革命旧址、杨家岭革命旧址、上海金山卫抗战遗址纪念地,通过对《为人民服务》的深入解读,追寻红色经典的字句光芒,聆听“为人民服务”的永恒心跳。这是一次涤荡心灵的思想跋涉,也是一场与信仰对话的视听旅程。红色的基因在岁月中传承,经典的文章于实践中回响,浓缩的史诗照亮前行道路,创新的思政教育引领青年胸怀家国、服务人民。期待与您共同走进《为人民服务》,在回望与追寻中,让红色经典在新时代焕发新的生机与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