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

你好,新学期!| 182万名中小学生喜迎新学年!上海基础教育持续扩优提质,营造良好生态

上海市教委政务微信“上海教育”     2025-09-01 10:42:19

9月1日,上海约182万名中小学生将迎来开学第一天。新学年,上海将持续深入贯彻落实全国和上海市教育大会精神,落实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着力推进教育强市三年行动计划,丰富优质教育资源供给,积极开展综合改革试点,大力优化基础教育生态,全力构建公平优质的基础教育体系,促进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

增加学位,完善配置,

丰富优质教育资源供给

上海积极健全与城市发展和人口变化相适应的基础教育资源统筹调配机制,既着眼长远、又服务当下,高标准建设一批高品质学校,不断优化资源结构布局。2025学年,全市共新开中小学校34所(含新增学段),其中小学7所、初中4所、普通高中6所、完中2所、一贯制学校15所;全市新增学位近13000个,增量主要集中在五个新城等人口导入区域。为应对未来高中入学高峰,印发了普通高中建设规划,进一步深入挖潜、积极扩容。

在增加学位供给的同时,上海不断提高中小学校园现代化建设水平。修订实施我市《普通中小学校建设标准》,持续推进义务教育“新五项标准”建设,全力推进“中小学校普通教室空调能装尽装”为民办实事项目,为学生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浦东新区进才万祥学校(小学部)位于南汇新城万祥镇,办学规模35个班。学校以“启智 明理 尚美”为校训,秉持“启智明理 健全人格”的办学理念,以“建设启明学校文化,提高综合办学质量”为目标,努力建成老百姓满意的家门口好学校。

奉贤区曙光初级中学是一所位于奉城镇的公办初中,办学规模为24个班,与奉城第二中学、头桥中学联合办学。学校具有一流的硬件设施,以围廊式设计特色贯通五幢建筑楼,内含体育馆、小剧场、顶楼运动场地、智慧阳光跑操场等。学校秉承“沐曙光 循大道”的校训,以“布置洪炉铸少年”的精神,推行“正道润心 知行砺行”的办学理念,培育“心系家国、心怀正道、心笃知行”的“三心”学子。

上海市位育附属徐汇科技实验中学是一所位于华泾镇的完中,办学规模36个班。学校以“团结严谨 求实进取”为校训,践行“位正育卓 自主发展”理念,突出“科艺”教育特色,致力培育人格健全、学业一流、兼具“正气、志气、骨气、锐气、静气、书卷气”品质的国家栋梁之才。学校与位育中学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助力两校共同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新路径。

上海市青浦区绿舟学校位于青浦区朱家角,办学规模54个班,是一所九年一贯制学校。学校以“润心养正 泽行致远”为办学理念,着力打造“以爱启智 向美而行”的教师文化,用心培育“明德笃学 格物致知”的良好学风,努力构建“和合共行 协同创新”的校园生态。

托高底部,改革试点,

系统加快扩优提质步伐

在实施前两轮义务教育“城乡学校携手共进计划”的基础上,2025年上海推出新一轮计划,前后总共覆盖近两百所郊区相对薄弱学校,强化市区优质资源参与对郊区学校的支援和帮扶,优化双方结对合作关系,让学校实现从“输血”到“造血”的转变,使郊区学校实现可持续发展,进一步促进“区域间”优质均衡。

在第一轮公办初中强校工程120多所学校办学质量明显提升的基础上,上海大力实施第二轮强校工程,聚焦新一批79所公办初中,通过优质学校带动、名校长名师导入、教研员蹲点等措施,进一步激发学校办学活力和师资潜力。其中,有18所学校同时成为全市教学数字化转型整体试验样板校,妙用资源弥补短板,巧用数智技术变革教学方式,不断做强“腰部”,促进“学段间”优质均衡。

上海还依托学区、集团优质资源带动辐射,发挥成员校课程资源互补优势与集体智慧,共同开发高质量有特色的校本课程和丰富多彩的课后服务活动,鼓励在课后服务、研学实践、科创实验等方面进行跨校选课,形成特色活动、特色项目、特色课程共建共享制度,开展联合教研和教师联合培训,健全学区、集团内一体化教学研训体系,促进资源共享,带动“区域内”学校整体提升。

浦东新区进才中学南校通过第三轮城乡携手计划与上海音乐学院实验学校成为结对校,在“双新”背景下,学校以“联组深度教研,提升教师能力”为主题构建深度交流协作机制。(图为以“教学评一致的单元核心任务设计和作业设计”为主线,两校开展联组教研,提高教师课堂教学能力,实现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升。)

普陀区沙田学校(第二轮公办初中强校工程实验校)将非遗项目“风筝制作与放飞”纳入校本课程架构,融入课后服务和校内综合体育活动,连续参加多届上海市龙文化全能赛并多次获奖,2025年获上海市龙文化“特殊贡献奖”。(图为学生在上海市学生龙文化全能赛中放飞龙风筝。)

上海积极应对学龄人口变化趋势,在动态研判基础教育资源供需平衡需求的同时,探索小班化教学改革试点,充分发挥小班化教学“因材施教”的育人优势,更好地尊重学生学习规律和满足个性化发展需求。

杨浦区工农新村小学作为我市小班化教学改革实验项目学校,秉持“浓情,让每一个生命温暖而有力量”的办学理念,将关怀融入空间再造,持续营造安全、支持、充满情感的小班化教育生态。(图为学校打破常规的小班化课堂布置。)

上海持续推动普通高中高质量发展,以整体扩优提质为主线,五育并举、特色育人、多样化发展的样态更加稳定,资源扩容、智慧赋能、育人方式改革的姿态更加稳健,分类治理、创新引领、学校活力迸发的生态更加稳固。以新的质量观为引领,通过强化系统支持与主动发展相结合,推动多维评价,探索建立学校提优、补短、增效的新路径,促进普通高中内涵稳健发展。积极探索高中多样化特色化发展,以激发学生科学兴趣、培育学生科学素养和创新思维为核心,系统性改革构建高质量科学教育生态,为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奠定坚实基础。积极探索职普融通的有效途径,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多样、可供选择的教育。

金山区上海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以“生态科技教育”点亮“未来生态学家”梦想,激活学生潜能。(图为学生在爱鸟周进行科普宣传。)

长宁区华东政法大学附属中学以“尚法”为特色,依托尚法实验室,积极参加国家和地方法律法规修法意见征询,组织各类社区普法、法援活动,通过“尚法节”“行走的大思政课”等,创新转变育人方式,绘就立德树人新图景。(图为学生每年一次走进市人大参加模拟人大立法活动。)

规范管理,优化生态,

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

规范是教育健康发展的生命线,是消除无序“内卷”的“定海神针”。上海认真开展基础教育规范管理提升年行动,建立“规范中小学办学行为 优化基础教育生态负面清单”,严格落实教育部关于中小学校园餐、教辅、校服专项整治工作,以“吃-穿-学”为切口,以规范教育管理秩序、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为核心,持续推进基础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将作业管理和课后服务作为学校落实“双减”的“双轮驱动”,上海率先出台义务教育作业管理措施,发布《高质量校本作业体系设计与实施指南》,开列作业管理十项“负面清单”,推动学校实施“无书面作业日”制度,开展“教学评一体化”理念下中小学高质量作业体系建设。将课后服务列为全市“民心工程”,发布《义务教育课后服务工作指南》,建设含有2000多门优质课程的课后服务线上“素质教育优质资源平台”,“课后育人”“课后增值”成为新常态。

黄浦区教育学院附属中山学校构建“三阶六型”高质量作业体系(“三阶”对应基础、提高、创新分层,“六型”涵盖学科训练、跨学科实验、手工制作、调研探索、创意创作、智能实践),将每周一定为“无回家作业日”,以家校社“三位一体”的模式分层设计生活实践任务,联动各学科活动,让教育回归生活。(图为学校“VR中国画”课程——创意创作型实践作业。)

闵行区莘松中学编写了所有学科的全年级校本作业,关注情境化、分层设计,达成“减负提效”。采用“定期+弹性”方式,每周一为校级“无作业日”,各学科根据实际教学节奏,弹性设置“学科无作业日”,赋予学生更多学习自主性,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图为学生在“无作业日”进行头脑奥林匹克创意设计。)

松江区第二实验小学以“精心、开心、暖心”为原则做好课后服务工作,学校不断实践探索,开展了丰富的社团活动,增强了学生体质,促进了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提升了团队凝聚力,课后延时服务达到解家长之忧、育健康之美的目的。(图为课后服务丰富的社团活动。)

上海深化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双新”实施,推进课堂教学方式变革,全面推进主题式、探究性、项目化、跨学科等学习方式,探索数智技术的深入运用,赋能大规模因材施教和创新性教学,满足学生多样化学习需求。继续开展中小学校“晒课表”活动,并扩大覆盖范围至高中学段,帮助家长了解学校教学安排、课程设置,推动各校按照课程方案开齐开足各类规定课程。严格基于课程标准开展教学,不断提升特色课程实效性,提高学校管理能力和教书育人水平。全面落实义务教育学校考试管理规定,严控考试次数。深入推进青少年学生读书行动,将阅读有机融入学校教育教学,与学科教学、汉字书写教学、学生活动相结合,积极营造浓郁书香氛围。实施面向人人的中小学科学教育,建设九年一贯分层递进和贯通衔接的综合科学课程,鼓励普通高中开设更多数理化生探究性选修课程,建设全国科学教育实验区、实验校,打造科学教育联盟。积极探索STEM教育试点,进一步扩大STEM教育实施覆盖面,加快育人方式转变和教学方法创新,协力做好科学教育加法。

宝山区共富实验学校(第二轮公办初中强校工程实验校)夯实基础环境,创设育人氛围,借助“三个助手”应用推进教学数字化转型,体现教学引入情境化、教学过程问题化、教学活动结构化、教学手段数字化、教学评价数据化,赋能学生全面发展。(图为学校老师执教九年级英语课堂,通过提问AI老师、论坛交流等,引导学生获取旅行计划关键元素,在追问中逐步丰富完善计划,体现个性化学习特征。)

崇明区上海市实验小学长兴分校以书香校园建设为契机,提出了“一中心(以儿童为中心)、二精(环境精良、专业精深)、三通(空间与课程融通、阅读与评价联通、校家社联通)”的建设总体思路,以阅读为支点,撬动儿童发展的无限可能。(图为学校利用场馆和数字资源进行“龙龙远航记”跨学科阅读教学。)

虹口区第四中心小学北外滩分校,是虹口四中心教育集团的成员校,围绕集团“让师生乐于学习”的办学理念,以加强数学基础学科建设为重点,打造“科创”教育特色。(图为学校将数独、华容道等传统益智游戏融入数学知识,通过分组竞技、趣味闯关等形式引导学生在“玩中学”,锻炼计算、推理等数学思维,用数学眼光探索生活。)

上海坚持“健康第一”指导思想和“为了每一个孩子的终身发展”核心理念,全面落实《深化新时代中小学体育工作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通过保障每天运动时长、提升学生运动质量、发挥赛事杠杆作用、优化场馆资源供给、强化师资队伍建设、实施科学干预指导、加强运动安全防护、健全评价督导机制、完善多方联动体系等举措,落实学生每天综合体育活动2小时并基本在校内完成,促进学生体魄与精神共成长,营造良好教育生态。

静安区朝阳中学地处内环里,校园面积不大却有一整栋楼2400m²的室内运动空间,为学校开展形式多样的体育活动提供了有力的保障。作为教育部颁发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学校”,学校的体育特色项目之一就是被列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的“打花棍”。(图为打花棍传承人主持入谱授棍仪式,通过入谱等级评定的朝阳中学137位师生成为“查氏海派花棍”的“化”字辈传人。)

嘉定区嘉二实验学校将足球项目作为提升学生体质健康重要抓手,分年级循序渐进设计足球特色课程,学校男子足球队连续四年获区体育阳光大联赛足球比赛初中组冠军。(图为学校体育嘉年华学生展现昂扬面貌。)

责任编辑: 陆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