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前的9月17日是钱学森冲破封锁启程回国的日子 而今,在钱学森图书馆开讲“第一课”是上海交大迎新惯例
他的人生,就是最好的教科书
文汇报 李相如 2025-09-18 13:23:53
位于华山路1800号的钱学森图书馆,建筑外形简洁、庄重,远看恰似戈壁滩中的风蚀岩。沿着红色外墙往里看,隐约能看到钱学森微笑的面庞,他似乎正凝视着玻璃幕墙中的导弹……
70年前的9月17日,钱学森冲破重重封锁与阻碍,与家人一起乘上了“克利夫兰总统号”邮轮,踏上归国之旅。“我愿竭尽全力,和中国人民一道建设自己的国家,使我的同胞能过上有尊严的幸福生活。”这是离开美国前,钱学森对采访他的记者说的话。
这句话,就镌刻在图书馆外的红色围墙上。70年后的今天,当又一批新生怀揣梦想踏入上海交通大学的校门,他们的“开学第一课”就将在钱学森图书馆开讲——这一安排,也是上海交大新生教育的惯例。
这堂特殊的“第一课”,不讲授具体知识,不罗列钱学森的生平,而是借助钱老的经历和事迹,为新生找到自己的精神之锚。“科学最重,名利最轻”,钱老的一生,于很多年轻人,就是一部最好的教科书。
今年开学,钱学森图书馆还在上海交大闵行校区开设“科学与和平——钱学森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贡献”主题展览,面向所有新生以及周边中小学和居民开放。
从他身上,读到“纯粹而无畏的爱国主义精神”
钱学森是享誉海内外的杰出科学家和我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他的身上,不仅体现了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更体现了严谨的科学态度和高尚的道德情操。
2011年12月11日,钱学森诞辰100周年之际,坐落在上海交通大学徐汇校区的钱学森图书馆正式对外开放,并被授予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称号。▼下转第五版(上接第一版)这里收藏保存了6.2万余件钱学森的珍贵文献、手稿、照片和实物,布置陈列着3000余平方米的“人民科学家钱学森”主题展览。开馆至今,累计接待观众超230万人次,举办主题教育活动逾5000场。
进入图书馆,映入眼帘的就是一枚巨大的导弹,整整有三层楼高,由原第二炮兵部队、现火箭军捐赠。
“这可是真导弹。”钱学森图书馆教育专员肖昌雅向记者介绍。她与钱学森图书馆结缘已超过10年,在开馆后不久就前去参观了。“我对钱老是真的崇拜,看到他连导弹都能做出来,太佩服了。”当时的肖昌雅还是一名高中生,但从那时起,就立下了“要到钱学森图书馆工作”的愿望。没成想,最后真的实现了。
像这样能给人以心灵震撼的展品,在馆中还有很多。在二楼展柜中,有一份关于《圆柱壳轴压屈曲》的论文手稿。定稿仅10页,背后的演算稿却厚达800多页。而在手稿信封上,钱学森写下“Final”(最终稿)后,又立即补充“Nothing is final!!!”(没有什么认识是终极的),因为“科学的研究,是永无止境的”。科学研究的本质,是对真理永不满足的探索,是极致的严谨与对真理的无限趋近。
在一楼的展厅中,还有一本《工程控制论》。新中国成立后,钱学森迫切希望回国,支持新中国建设,却遭到了美国政府的软禁。而这本书,就是他遭软禁期间所著。作为控制性理论开创性的著作,它被视为现代控制理论的奠基之作。哪怕外界环境再艰难,钱学森也从未停止过思考和探索。当他的导师、20世纪最伟大的航天工程学家冯·卡门看到这本书后,甚至称赞钱学森的研究已经超越了自己。科研的背后,是一代人民科学家在精神上的抗争与自我超越,是一种纯粹而无畏的爱国主义精神!
不是“神化”的榜样,而是真实可学的前辈
钱学森1929年至1934年就读于上海国立交通大学机械工程系,这里也成了他人生的两个重要起点:树立共产主义信仰的起点、走上航天事业道路的起点。而今,他也成为了后学前进路上的“一盏明灯”。
如何更好将钱学森的精神内核传递给更多青年学子们?“我们不希望把钱老‘神化’,而是希望大家体会到,他是如何一步步取得这些成就的,让大家觉得‘钱老可以,我也可以’。”肖昌雅说,展陈采用主题式而非编年体,也是为了引导学生主动思考“为什么选择”,而非仅仅是“做了什么”。
通过组织“馆长现场课”、“重走学森路”大学生社会实践、“文物有话说”系列等项目,图书馆将文物藏品、研究成果、场馆空间转化为“大思政课”的育人资源。“重走学森路”更是将课堂从馆内延伸至全国,促使学生们亲身前往钱学森曾经奋斗过的地方,将书本上的历史与现实相结合。
在参加活动后的留言里,许多学生写下对自己未来道路的规划与思考。“我希望像钱老一样,心怀家园,无畏逐梦”“希望在国家建设中作出自己的贡献”……对他们而言,在这里,不仅是仰望星空,更是脚踏实地,校准人生坐标。
据悉,钱学森图书馆今年还将举办“思源·逐梦”课堂第二课,以沉浸式思政课,带领更多学生体验钱学森的越洋归航之旅,激励更多学子带着对“钱学森精神”的深度理解,奔赴各自的实验室与课堂,最终汇聚成推动国家科技事业不断向前的磅礴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