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

东华大学多项科创成果参展“工博会”,跨界创新成果很“吸睛”

上海教育新闻网   刘时玉 廖欣 朱一超   2025-09-24 18:04:05

日前,以“工业新质,智造无界”为主题的第二十五届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在国家会展中心(上海)盛大启幕。东华大学携十余项涵盖新材料、生命健康、高端装备等领域的创新成果精彩亮相,不仅斩获重要奖项,其跨界创新特色更吸引众多专业观众驻足,全方位展现了学校在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精准服务国家战略需求方面的扎实成效。

跨界创新展现科研“硬实力”

开展首日,东华大学展区便凭借独特的跨界创新特色成为展会焦点。在“材料驱动能源”领域,除获奖的月壤纤维制造技术外,先进纤维材料全国重点实验室带来的多项“科幻级”成果备受关注。团队开发的仿生“神经蚯蚓”智能纤维材料,可游走于人体精准捕捉神经微小信号,此前已登上《自然》杂志;“不插电”智能纤维则突破传统架构限制,利用纤维、人体和大地构成的回路收集电磁能量并转换为光电信号,实现触控发光、织物显示等智能化功能,展现了材料领域的前沿创新。

在“纺织融合时尚”领域,东华大学服装与艺术设计学院崔玉梅团队携手上海市公安局交通管理总队研发的“公安交管机器人专用制式服装”,成为科技与时尚融合的典范。该服装选用高性能功能性面料,兼顾防护性与美观度,通过鲜明色彩搭配和贴合交通场景的款式剪裁,提升机器人视觉辨识度,目前已在上海外滩等标志性区域试用,获人民日报、新华社等中央主流媒体关注,为智能装备场景化应用提供“时尚解决方案”。

在“智能融合健康”领域,纺织学院王璐团队研发的“微创介入心血管用纺织基植入物”,为3.3亿心血管病患者带来福音。面对高端心血管介入器械曾被国外垄断的困境,团队联合临床医院与企业,历经十余年攻关,实现从核心原材料到终端产品的全链条自主创新。其研发的超薄高密度纺织基心血管植入物,能有效隔绝血管瘤体并保持血供,已获多项国内外权威认证,应用于全国700多家医院,远销21个国家和地区,且价格较进口产品降低三分之二,切实减轻患者负担,诠释了“科技为民”的温度。

此外,“防霉疫苗”“生物纳米纤维复合型小口径人工血管”“智慧消防可视化系统”“精密3D打印机运动控制系统”“高速霍尔电流传感器”等成果也集中亮相,全面展现东华大学在多前沿领域的创新实力。先进纤维材料全国重点实验室还凭借突出表现,获CIIF新材料产业展优秀组织奖。

两项成果“斩获”工博会奖项

值得一提的是,在本届工博会开幕式上,东华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朱美芳、成艳华教授团队研发的“模拟月球环境下月壤纤维极限制造技术及连续成纤装备”项目,凭借对深空探测材料领域的突破性贡献,一举斩获“第二十五届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CIIF大奖”。该装备成功模拟月球高真空极端环境,攻克了毫克级月壤微量纤维纺丝、极端环境下微量物料精确输送等核心难题,以“就地取材”为亮点,为月球基地建设提供了全新材料制备路径,摆脱了对地球材料的依赖,让人类建设月球基地的蓝图迈出坚实一步。

同时,东华团队研发的PEEK声学膜项目,针对商用航空发动机声学膜国产化空白,通过PEEK熔融纺丝制纤、高密成型制备声学膜并完成应用验证,成功突破国外技术封锁,荣获“第二十五届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CIIF新材料奖”,为我国航空发动机关键材料国产化进程注入强劲动力。

展会期间,中国科学院院士、先进纤维材料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东华大学教授朱美芳受邀作“柔性材料的极限加工新未来”主旨演讲,深入解读材料领域发展趋势;东华大学副校长陈革出席先进制造业集群国际合作论坛,以“打造纺织产业集群协同平台,拓展国际合作新格局”为题作报告,分享学校在产业协同与国际合作方面的探索与规划。

校方表示,近年来,学校始终聚焦国家和行业重大需求,构建协同创新体系,推动校企科研平台建设与科技成果转化,引导专利从“量”向“质”转变。本届工博会上的亮眼表现,正是学校坚持“四个面向”、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以科技创新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生动实践。

记者 刘时玉 通讯员 廖欣 朱一超

学校供图

责任编辑: 刘时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