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

回望篇章铸就移山志,照亮征程砥砺奋斗心——《探寻经典诗文足迹》第二季第三集《愚公移山》开播!

上海教育电视台     2025-09-27 19:02:00

当民族命运站在历史的关口,有一种信念,可以移山填海、改天换地。1945年,毛泽东同志在中共七大闭幕词中,以一篇《愚公移山》发出震撼时代的号召:“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这不仅是语言的力量,更是精神的火炬,从此照亮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跨越艰险、走向胜利的道路。

9月28日,由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上海市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上海市教育系统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指导,上海市教师教育学院、上海教育电视台、绿叶传媒携手各单位精心打造的系列电视专题片《探寻经典诗文足迹》第二季第三集《愚公移山》开播。本期节目将带领观众穿越时空,解读“愚公移山”精神从历史寓言升华为民族信仰的伟大历程。

探寻之旅,始于文本细读的课堂。 在上海市崇明中学附属东门中学,语文教研组长王坤与“瀛香文学社团”的同学们,正深情叩问千年前的文本——《列子·汤问》中的《愚公移山》。当“子子孙孙无穷匮”的坚韧誓言与“邻人跳往助之”的温暖共鸣在课堂回响,这已不仅是一次古文研读,更是一次民族精神基因的唤醒。正是这份深植于血脉的坚韧与信念,在1945年的历史关口,被毛泽东同志淬炼为 “老三篇”中的光辉著作《愚公移山》。他将寓言之山化为革命之山,发出“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的豪迈宣言,让古老智慧,铸就成改天换地的时代强音。

这是一次“行走的红色课堂”,也是一次追寻初心源泉的“精神跋涉”。师生们奔赴革命圣地延安,走进杨家岭革命旧址。 七大旧址的历史氛围扑面而来,王坤老师与学生们在此回顾那段关键岁月,于历史的现场深刻感悟《愚公移山》作为“老三篇”之一的磅礴力量,体会革命年代“挖山不止”的坚定信念与必胜决心。

随后,课堂移至河南济源王屋山愚公移山红色教育基地。 在王坤老师的引导下,学生们对比古典寓言与毛泽东的重新诠释,深刻体会到文章将“上帝”定义为“人民大众”的核心升华,揭示了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真理。

走进上海市崇明区陈家镇瀛东村, 同学们亲眼见证了一场真实的“当代愚公移山”。从“潮来白茫茫,潮退芦苇荡”的荒滩,到如今良田千亩、村美民富的现代化乡村,瀛东村三十多年的奋斗历程,正是愚公精神在新时代的生动实践。

中国传媒大学教授姚喜双从历史与理论的高度,精辟解读“老三篇”的深邃内涵,阐述《愚公移山》如何成为凝聚党心民心、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思想武器。

中国共产党上海市委党校教授张春美指出,新时代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仍需鼓起“勇气、志气、底气”,发扬“生命不息、移山不止”的精神;上海师范大学教授、统编高中语文教材分册主编郑桂华从语文教学角度,探讨了该寓言在价值观养成与思维训练方面的宝贵价值;上海市教师教育学院高中思想政治学科教研员庄坚俍在崇明瀛东村的实地教学中,引导学生辨析了从自然之山到发展之山的共性,领悟愚公之“愚”实为相信集体力量的远见卓识;上海市崇明区陈家镇瀛东村支部书记卫生舟则以亲历者身份,动情回忆了当年“没有资金、没有机械”,全靠人力日夜坚守围堤的艰辛创业历程。

《愚公移山》作为“老三篇”的光辉篇章,其“挖山不止”的意志,已铸就中国共产党人薪火相传的精神品格。这份穿越时空的力量,正呼唤新时代青年肩负起“子子孙孙无穷匮”的历史接力,在民族复兴的赛道上砥砺前行,成为不负时代的“移山”者。9月28日(周日)19:32,敬请锁定上海教育电视台,让我们一同从经典中汲取力量,以愚公之志,共赴未来。

责任编辑: 陆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