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

以改革动能塑造立德树人新气象 ——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以来教育综合改革进展述评之一

中国教育报   郑翅   2025-07-17 11:48:17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也是建设教育强国的核心课题。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完善立德树人机制,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改革创新,健全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体系”。

一年来,教育系统始终站在确保党和国家事业后继有人的高度,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围绕锻造强大的思政引领力,落实《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任务安排,不断塑造立德树人新格局。

改机制

筑牢立德树人根基

育人之本,莫如铸魂。

教育系统坚持不懈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铸魂育人,用深邃之思想明心立志,用真理之光芒照亮莘莘学子前行的路。

新时代伟大变革成功案例融入思政教育。浙江省推动54所高校党委书记、校长、部分厅局级干部走进大中小学,讲好讲活新时代故事。福建省打造“行见八闽”研学实践圈,分片区规划设计350条精品路线。湖北省开展“追寻习近平总书记湖北足迹”一体化实践研学,构建师生同学同研同讲同行实践育人新范式。

红色旋律激荡信仰力量。辽宁省通过打造红色文化主题校园景观、开发红色文化校本课程、举办红色文化主题活动等,深度挖掘红色“六地”文化内涵和高校校史校情育人资源。

数智赋能铸魂育人。清华大学、南开大学打造“清小搭”“AI开开”等智能体,构建涵盖学生画像、动态感知、成长建议的智慧育人新生态。

打造分行业分领域育人共同体。华中科技大学、江南大学分别牵头成立“追光逐梦”“行大食物观铸新时代魂”育人共同体,集聚大中小学、行业企业、科研院所力量,开展协同育人行动。北京科技大学“钢筋铁骨”育人共同体强化实践锻炼和就业资源对接,学生重点行业就业比例提升6%。

全国范围内,立德树人机制综合改革试点各项任务正在有力有序推进。

2月,广州,高质量启动实施新时代立德树人工程调研座谈会召开。

4月,西安,立德树人综合改革试点座谈会召开。

“在教育强国建设蓄势突破、全面跃升的关键阶段,要紧紧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核心课题。”

“要坚持实干作风,以试点改革牵引带动新时代立德树人工程落地见效。”

题定纲成,乘势而上。

教育部相关司局分赴全国各地,以调研谋创新、找突破,以监测促改革、抓落实。

聚焦一体化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入脑入心——

陕西统筹省内外、线上线下各类育人资源,组织打造3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专题大课。

聚焦构建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体制——

上海印发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方案,北京建设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改革创新试验区和区域创新示范联合体,促进“各学段、课内外、家校社、市区校”一体化。

积极提升辅导员思政工作能力。今年5月,教育部面向28.1万全国高校辅导员、3万余名学生工作部门干部,开展提升人工智能技术应用能力全覆盖培训,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怀进鹏作开班动员讲话,对辅导员队伍高质量建设提出工作要求,夯实高质量实施新时代立德树人工程队伍支撑。

聚课程

提升立德树人实效

习近平总书记对思政课高度重视、高位谋划。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

“思政课不仅应该在课堂上讲,也应该在社会生活中来讲。”

“‘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

面临新形势,面对新任务,思政课如何焕发新气象?

弘道、铸魂,思政课深了下去。

福建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将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期间走过的山山水水、到过的千家万户,转化为“大思政课”的育人场域和鲜活教材,将思政课搬进“第一现场”,讲出“闽山闽水物华新”所蕴含的道理、学理、哲理。

启智、扎根,思政课活了起来。

走进孔庙,用心体悟孔孟之道的儒学传承;跨入太学,侧耳倾听临雍讲学的文明回响……“北京中轴线上的大思政课”让大中小学校的师生代表们体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根脉、感受中国式现代化的强劲律动。

改革的步伐在持续,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改革创新扎实推进,“大思政课”育人重要阵地深入拓展。

明确破题路径,细化试点举措,强化同题共答,涉及思政课教材、教学、教师关键问题试点任务渐次铺展——

为优化教材选用,江西立足大中小学统编教材,挖掘梳理各学段思政课教学内容相同或相似的知识点,启动编写《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教学参考指南》。

为深化思政课实践教学,甘肃重点打造5条省级示范线路,组织大中小学开展“清明祭英烈重走长征路”实践活动,围绕敦煌文化、红色文化等特色资源,打造7个实践育人圈和系列实践路线。

为推进教师培养培训,吉林成立“师范院校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协作体”,13所师范院校开展经验交流,组织一体化教师培训。

健体系

夯实全面发展基石

塑造立德树人新格局,根本目的在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深化学校体育教学改革,让学生身上有汗、眼里有光、心中有梦、脚下有力。

以落实“中小学生每天综合体育活动时间不低于2小时”要求为重点,推进学校体育高质量发展改革试点。

目标指引下,改革试点路径明晰。

截至今年6月,超过三分之二的省份发文部署“2小时”。

破解深层问题,形成工作体系。健康学校建设是直面“小眼镜”“小胖墩”等现实问题的系统方案。

“大力践行健康第一教育理念,以健康学校建设试点为牵引,改革创新、体系推进,统筹解决校园食品安全、近视、肥胖、心理健康等突出问题,切实提升学生身心健康水平。”教育部体卫艺司相关负责人表示。

各地迅速响应。电子科大附小普及“1+1+N燎原行动”,鄂尔多斯市盘活校内外体育场馆资源推进“阳光体育”工程,推动学生从“要我运动”向“我要运动”转变。

深入实施美育浸润行动,以新理念新举措推动学校、教师、学生向美而行,以学科美育为突破口,构建全员美育全课程美育的新格局。

以美育为价值引领,深入挖掘各学科蕴含的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形式美等美育资源。辽宁省沈阳市开发美育与其他学科结合的课程,将音乐与历史、语文与艺术设计、数学与陶艺造型相互融合,形成“音乐与历史故事演绎”“古诗词中的传统纹样”“数学几何与陶艺造型”等课程,打破学科壁垒,构建学科美育新样态。

聚焦全面发展这一关键要求深化改革,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体系不断健全,立德树人的系统性和科学性不断提升。

为者常成,行者常至。

立足新时代新征程,教育系统加快塑造立德树人新格局,不断开创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新局面,以崭新气象培养出更多让党放心、爱国奉献、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责任编辑: 程媛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