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

“工程硕博士培养改革专项试点”首批毕业的工程硕士中67人以实践成果申请学位并完成答辩——星火何以燎原

中国教育报   林焕新 张滢   2025-07-17 11:48:17

“我的设计成果,此刻正在连云港一家热电厂施工投产。”5月15日,在华东理工大学实验室11号楼的毕业答辩现场,该校2022级工程硕士研究生闫善伊佳底气十足。

他的底气,源自一份沉甸甸的实践成果——由他参与设计的一套烟气净化脱硝装置,投产后预计每年可助力企业减排氮氧化物逾4200吨。

今年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法》(以下简称学位法)正式实施。实践成果作为与学位论文等同的学位授予条件,首次被写入法律条文。今年还是“工程硕博士培养改革专项试点”(以下简称专项试点)的一个关键节点——首批工程硕士研究生毕业。据统计,其中包括闫善伊佳在内的67人以实践成果申请学位并完成答辩。

以工程硕博士培养为切入点的卓越工程师培养改革,是深化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改革的“牵引”。这批选择以实践成果申请学位的工程硕士研究生,将给卓越工程师培养乃至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改革带来怎样的影响?

何处寻“果”——

到实践中去

2024年11月,华南理工大学2022级机械专业工程硕士研究生吴泽纪接到学校通知:他们这一级毕业生,可以用实践成果替代学位论文申请学位。

“老师,真的能行吗?”吴泽纪向校内导师、该校机械与工程学院教授谢颖熙询问。

以“通过实践成果答辩”申请学位,并非“横空出世”。自1990年我国开始设置和试办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以来,强化实践、应用始终是关注的重点。2010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通过的《硕士、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总体方案》明确提出,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学位论文“鼓励采用调研报告、规划设计、产品开发、案例分析、项目管理、文学艺术作品等多种形式”。例如,自2011年起,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每年都有专业硕士研究生选择以文字和影视作品替代学术论文申请学位。

然而,从全国范围来看,以实践成果申请学位的做法还不普遍。

谢颖熙倾向于鼓励学生尝试,原因有二:一方面,除了学位法的规定,工程硕士以实践成果申请学位是国家政策的明确导向。《关于深入推进学术学位与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分类发展的意见》《工程类专业学位类别硕士学位论文基本要求(试行)》《工程类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学位论文与申请学位实践成果基本要求(试行)》等多份文件,都为以实践成果申请学位提供了政策依据。

另一方面,源自他对吴泽纪培养过程的了解。按照专项试点规定,吴泽纪在云鲸智能创新(深圳)有限公司完成了近两年的实践。从一开始,校企双方就在企业需求痛点和学校专业所长之中,筛选培养的切入点。双方发现扫地机器人在发生碰撞的场景下,特别适合使用柔性传感器。由此,吴泽纪开始了“双模态电子皮肤”的实践探索。

“你的实践成果面对的是企业真实需求,解决的是行业真实问题。以实践成果毕业,你要有自信。”谢颖熙给出回复。

从2024年6月首位通过学位答辩学生的实践成果中,就可以看到对于企业“真问题”的详细注解:哈尔滨工业大学2022级专项试点硕士研究生朱澳的课题来源于联合培养企业承接的科研专项,针对后处理工程中的废树脂贮槽界面位置测量难题,他提出了相位式激光测距技术的解决方案,为相关技术的改进研究与工程应用提供了新思路。

而这,也是卓越工程师培养改革努力的目标:培养造就一批国家重大战略急需的高层次卓越工程师,让他们为行业企业解决急难愁盼的“真问题”。

何以结“果”——

从实践中来

华北电力大学2022级工程硕士研究生李家兴清晰记得,入企之初,他站在四川某水电站,看到水电机一圈圈搅动,心中却茫然。他的企业导师、中国大唐集团科学技术研究总院有限公司水电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刘守豹在旁边连比带画地指点:如果要做微型探测装置,要装在哪儿,装在不同位置要搭什么架子……

两年中,李家兴的设计经历了“至少10次”迭代。1.0版本的无线传输装置,传输距离只有5厘米,刘守豹一看就说“不行”;2.0版本,装置变大了,但也“臃肿”了,要把它变小……每一次迭代,都向实际应用前进。

通过反复实验,李家兴优化了阻抗系数、谐振频率等关键参数,成功攻克了高频功率发生器设计、电磁取能装置改进等技术难关,不仅设计出具备高传输效率的无线电能传输器,还配套自主研发了具备多路温度、振动传感与通信能力的探测装置。刘守豹则在研究方向把控、实验平台建设方案审定以及关键技术创新点提炼等方面给予了重要指导。

今年5月,李家兴自信地走进了学位答辩现场。答辩专家委员会认定,由他设计的“自取能微型探测装置”,成功破解了新能源场站旋转部件探测盲区的行业难题。

“李家兴的科研历程充分证明,技术创新必须扎根于行业实践。这就是写学术论文和做实践成果最大的区别。”刘守豹说。

今年,西北工业大学有6名专项试点工程硕士研究生以实践成果申请学位并顺利通过。该校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副院长许英杰作为这项改革的推进者,旁观了答辩。

“这次真的不一样。”许英杰参加过许多次学术论文答辩。以往,看学生围绕一个设想或方法说得“千好万好”,答辩专家总问:“你到底能不能做到?”学生有时也回答不上来,毕竟是从理论到理论。这次,专家们关注的是:“你是不是真的做了?验证了没有?验证情况如何?”

“做了就是做了。”许英杰发现,答辩学生的汇报有着明显的目标导向和产品导向,面对提问应对自如。而且,经过在企业的熏陶,学生尤其强调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团队”甚至成为答辩时的高频词。

“将近90分钟,与通常博士答辩时长相当。”谢颖熙也对学生实践成果的答辩印象深刻,“学生不仅做出了硬件,还设计了算法,搭建了软件,做出了一整套系统。应答有理有据,说明学生做了充足的工程实践,足以证明他们作为工程硕士的能力。”

何以“硕果”——

扩独木成林

“面试官了解了我的实践成果后,当场说‘你做的事与我们工程师正在做的事高度一致’。”华南理工大学2022级工程硕士研究生刘杰一举拿下海思半导体有限公司的录用通知,华为麒麟芯片就是由这家公司自主研发的。

许多学生谈道,实践成果是他们求职时的“加分项”。它代表的不仅仅是科研能力,更包含了领军企业看重的多种关键能力。

数据也提供了佐证。日前,记者从华北电力大学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获悉:该校2022级专项试点工程硕士应届毕业生整体就业率达97%。其中,88%的毕业生选择留在联合培养企业就业。

实际上,以实践成果申请学位的工程硕士带来的溢出效应还在加大。

2023年,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组织校企专家共同成立全国首个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工程硕博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并明确了专项试点工程硕士、工程博士以学位论文或实践成果申请学位路径程序及评价标准。工程硕博士学位申请、评价、审核、授予全过程各环节均由校企共同把关。该院副院长徐明表示,明年首批专项试点工程博士也将毕业,“期待他们取得更大、更新成果”。

“经过一年的政策引导与激励机制优化,哈尔滨工业大学今年共有11名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以实践成果申请学位,产教融合培养模式取得新突破。”该校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宗影影表示,学校为理工类和人文社科类研究生制定了详尽的实践成果写作指南,确保学位授予质量。

实践成果不仅是学生成长的见证,也是校企合作的桥梁。

闫善伊佳以实践成果申请学位,他的校企导师组成“黄金搭档”。校内导师、华东理工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教授吕树光保障实践成果的学术规范性和论证过程科学性,企业导师、东方电气集团高级工程师何英萍确保工程数据严谨性与方案落地可行性。

吕树光近来一直在思考继续与东方电气集团进行联合培养,持续推进实践成果完善、落地、转化,“这对解决行业实际问题一定有帮助”。

当前,改革的保障正以更快的速度推进。

今年3月28日,教育部召开《专业学位研究生学位论文与申请学位实践成果基本要求》编制工作推进会,会议敲定了一份时间表:今年年底,要拿出67个专业学位的研究生学位论文与申请学位实践成果基本要求。

“这项工作很难,但必须做。如果评价的闸口不改,分类发展的改革就推不动。”会上,教育部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相关负责人对67个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相关负责人强调,“评价关乎师生切实利益,教指委要多听企业行业、学生的意见,尤其是有意向以实践成果申请答辩的学生的意见。”

记者了解到,教育部已组织各教指委开展专题导师培训,将在年内实现全覆盖,组建实践成果评价的专家库;委托学位中心统筹建设实践成果数字化资源库;下半年还将发布《卓越工程师培养认证标准》……多项政策保障将陆续落地。

以实践成果申请学位是一项突破性改革,不可能一蹴而就。但显然,首批67位以实践成果申请学位的工程硕士,成为借鉴的“样本”。

“我是站在大学和企业这两位‘巨人’的肩膀上,沐浴阳光。”回顾自己做实践成果的过程,闫善伊佳有感而发。

责任编辑: 程媛媛